一张跨越八十多年的画像,让89岁的陈其安老人终于再次“见”到8岁记忆里的哥哥陈纪先。1943年,21岁陈纪先烈士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前两天,来自余姚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的画家张钟,完成对陈纪先烈士形象还原,并带着这幅亲手绘制的画像,送到陈其安老人的手中。
89岁的陈其安老人展开画像,指尖轻抚画面,声音哽咽,连连赞叹道:“像,真像……有水平的……谢谢。”这一刻,画家张钟的画笔连起了过去与现在,也让一段被战火中断了八十多年的兄弟情,终于再度相认。
陈其安老人说,哥哥陈纪先当时是一名老师,牺牲那年21岁,彼时自己还是个孩子,每当想起这段往事就非常痛心。自己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看哥哥一眼”。而这个愿望,终于在今天,以一种他从未想过的方式实现了。
这幅画像的背后是张钟长达十几天的精心准备与反复推敲。陈纪先烈士牺牲时年仅21岁,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唯一的参考是弟弟陈其安老人已至耄耋的容貌和8岁时的模糊记忆。面对年龄跨度极大的描述挑战,张钟没有放弃。他先为陈其安老人画了一幅肖像,从中捕捉兄弟之间可能共有的遗传特征——方脸、大耳、分头,以及那双明亮的眼睛。
张钟说:“由于哥哥当时是21岁,而弟弟现在是89岁,不是同年龄段的这个描述,所以难度也比较大。我当场把他弟弟陈其安的肖像画出来,通过画他弟弟的肖像基因遗传的他,他肯定有共性的嘛,从基因遗传共性中去寻找他哥哥的影子。”
尽管已年至耄耋,陈其安对哥哥的容貌记忆依然清晰。正是依据陈其安老人对哥哥容貌特征的清晰描述,以及对陈其安本人面貌的写生参考,画家张钟一笔一画重构出陈纪先烈士21岁的模样。张钟说,他虽然擅长速写写生,但前期准备工作却需要数倍的时间。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历史还原与精神传递。
时间回到1943年12月22日,浙东抗日根据地余上自卫大队第二中队在夏王宅村发生遭遇战,15名战士为掩护主力撤退壮烈牺牲,陈纪先便是其中之一。战后,烈士合葬于“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多数人未留下影像与详细信息。通过志愿者团队的不懈寻访,已陆续确认了12位烈士的身份。
张钟不仅绘制陈纪先,还根据史料为童遵孝、朱敬之等其他几位烈士复原彩色画像,让更多英雄从“有名”走向“有貌”,从历史中真实地“走”到我们面前。
“用画笔让烈士亲人重’,是我莫大的荣幸。”张钟这样说道。如今,他所在的志愿服务队仍在持续协助身份核实与寻亲工作。
画像完成的那一刻,21岁的陈纪先穿越战火与岁月,终于“回”到89岁弟弟身边。那场战役中的15位烈士里已有12人身份得到确认,寻亲行动仍在继续。
(余姚市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