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血脉传承 今朝圆梦

发布日期:2025-09-18 14:46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9月,阳光炽烈,松阳县民兵训练基地,新兵起运的鼓点擂响。当佩戴上鲜艳红花的潘思远挺直脊梁,目光坚毅地站进新兵队列时,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国情怀,在此刻交汇成最明亮的星辰。这身崭新的军装,承载的不仅是潘思远个人的理想,更是一个家族三代人、四位子弟兵薪火相传的报国赤诚。

烽火岁月奠基石,家国情怀初长成

潘思远家族的军人故事,要从峥嵘岁月说起。上世纪60年代,年轻的爷爷潘樟发毅然投身军营,将五载青春熔铸进保家卫国的钢铁洪流,为初生的共和国筑牢基石。他的兄弟,潘发宝,更是在军营中奉献十五载春秋。当解甲归来,他选择将余生继续奉献给脚下的土地,转业至松阳县林业局,直至退休,军人本色在平凡岗位上熠熠生辉。他们用行动,在家族的土壤里深埋下忠诚与担当的种子。

中流砥柱显担当,和平年代续荣光

时光流转,军魂在下一代血脉中澎湃。伯伯潘建委,怀揣着父辈的期许与自身的信念,选择那抹独特的橄榄绿——武警部队。二十五载风雨征程,从青涩少年到肩扛责任的副团职干部,他以坚韧与汗水守护一方安宁。转业后,他将军人的纪律与奉献带入新的岗位,书写着“退役不退志”的篇章。与此同时,在故乡的土地上,父亲潘高武同样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责任。二十年如一日担任村民兵连长,至今仍坚守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组织训练、服务乡邻,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深扎根于基层,成为连接军营与乡土最坚韧的纽带。

青春接力终不悔,四载磨砺终成钢

红色基因的传承,在新一代青年潘思远心中激荡起最强烈的回响。自高中毕业起,“参军报国”便成为他心中最炽热的向往。然而,梦想之路并非坦途。连续四年,他执着地报名应征,却因视力、体重等体检关卡以及学业要求,一次次与梦想失之交臂。

每一次挫折都如淬火,非但未能熄灭他的热情,反而锤炼出更坚韧的意志。他深知,血脉里的召唤无法背弃。为了跨越那道门槛,他毅然选择接受视力矫正手术,忍受恢复期的不适;以近乎严苛的自律投入减重计划,汗水浸透衣衫,咬牙坚持,硬生生减下二十斤体重。知识的积累亦不曾懈怠,努力提升学历层次。这四年,是汗水与泪水交织的四年,更是信念淬火成钢的四年。

当今年下半年体检“合格”的印章最终落下,所有的坚持与付出在那一刻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梦想照进现实,潘思远终于接过了家族传承的接力棒,昂首迈入绿色方阵。这份来之不易的入伍通知书,是个人不懈奋斗的勋章,更是这个军人世家红色血脉在新时代最生动的延续。

血脉铸就忠诚魂,家国情怀永流芳

从爷爷辈的烽火淬炼,到伯伯和父亲的和平守护,再到潘思远的执着圆梦,潘思远家族三代人、四位子弟兵的身影,深深嵌入共和国国防事业的长卷。他们的足迹跨越不同年代,身份各异,却始终如一地践行“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将对家国的大爱融入血脉传承。

大东坝镇武装部部长潘基伟深受感动:“潘思远家族的事迹,是‘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注脚。从肩挑背扛的‘解放牌’卡车时代,到如今信息化、数字化的强军征程,时代在变,装备在变,但像潘思远一家这样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代代相传的报国情怀与忠诚担当,从未改变。”

当潘思远踏上奔赴军营的征途,他不仅带着个人的理想,更背负着一个家族沉甸甸的荣光与期待。这抹融入血脉的军绿色,必将在新时代的强军路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IMG_20250916_165318,IMG_20250916_164555

训练中的潘思远(左二)

(松阳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