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里藏着热血,风里裹着信仰——这个夏天,红色热浪比骄阳更炽热。第四届“声音里的红色档案”红色研学营吹响集结号,一群佩戴“金牌志愿讲解员”徽章的少年,带着话筒与赤诚,踏上了一场特殊的红色之旅。
当爱国主义教育遇上沉浸式实践,当“听历史”变成“讲历史”,红色基因正从书本里“走”出来,住进少年心里。
清晨的集结:带着话筒向英烈出发
近日,一群孩子前往萧山革命烈士陵园。这次,他们不只是“听众”,更是带着思考去触摸历史的“探索者”。
“要讲给别人听,先得让自己钻进历史里。”萧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对孩子们说。工作人员的指尖划过一个个名字:“记住时间地点不难,难的是懂烈士们为什么出发、为什么牺牲。”
话音未落,有人举手:“我想读读裘古怀烈士的信!”少年清亮的声音在展厅里响起:“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紧接着,傅永先烈士“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战地家书被诵读,有人悄悄红了眼眶。
英雄林里,孩子们把想对烈士说的话写在纪念卡片上。“感谢你们用鲜血,为我们创造了这么美好的生活”“山河无恙,如您所愿”……稚嫩的字迹里,藏着沉甸甸的承诺。纪念碑前,献花、鞠躬、默哀,少年齐声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声音不大,却铿锵有力。
烽火里的课堂:让历史“活”在眼前
位于河上镇的萧山抗战纪念馆,像一本摊开的老相册。锈迹斑斑的步枪还带着硝烟味,泛黄的战地日记里藏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决绝……
“这是1941年萧山保卫战的地图,当时战士们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在讲解员的声音里,一个小女孩忽然举手:“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不会也有勇气拿起枪?”旁边的男孩接话:“现在不用拿枪,但我们可以把他们的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记得。”
原来,红色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当孩子们开始主动追问 “如果是我”,当历史场景从文字变成可触摸的细节,那颗名为“爱国”的种子,就已悄然发芽。
少年的答案:从“听故事”到“讲故事”
返程路上,叶同学的眼睛亮得像星:“以前觉得英雄很远,今天站在他们战斗过的地方,才知道‘牺牲’两字的意义。我想做一个志愿讲解员,将来还想去当兵——就像他们一样守护大家。”
家长们的朋友圈里,也流露着真情实感:“以前讲红色故事,孩子总说‘知道了’。今天回家的路上,他拉着我讲了一路烈士的故事。”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远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从历史的“接收端”,变成红色故事的“发射塔”,少年们会带着在烈士纪念馆学到的“为什么”,带着在抗战纪念馆触摸的“真场景”,把裘古怀的来信、傅永先的誓言、萧山保卫战的热血,讲得更响、传得更远。
(萧山区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