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 | 老兵生命定格在助人路上

发布日期:2025-07-04 14:53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我来!”话音未落,意外发生了。6月19日下午,瑞安市湖岭镇鹿阳村80岁的援越抗美老兵金仕连,在热心帮助邻居时不幸触电,生命永远定格在助人为乐的路上。噩耗传来,村民、战友无不悲痛落泪,追忆这位一生默默奉献的老人。

e144e8146353a303c734495b3e29d1e.jpg

年轻时的金仕连

“金阿公人很好,我们身在国外,老家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他都会出手帮助。没想到发生这样的意外,我们真的很痛心。”邻居金邦余说,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生意,从西班牙辗转18个小时赶回温州,为了送金阿公最后一程。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宁静的乡村,从壮怀激烈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暮年,金仕连的一生,没有显赫的官位,没有丰厚的家财,但他用行动展现军人的担当与无私奉献的品质。

烽火淬炼 战场立功显本色

1965年3月,年仅19岁的金仕连怀揣报国热忱参军入伍,开启保家卫国的征程。

“仕连比我小两岁,当年我们一起去参军。”隔壁村82岁的老人杨作盛既是金仕连的战友,也是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回忆军旅岁月,杨作盛颇为感慨,“仕连爱学习、觉悟高,内务训练样样争先,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金仕连被分配到炮兵部队,成为一名炮兵。凭借过硬素质,金仕连很快脱颖而出,成为炮兵“测手”班长。

1967年3月,金仕连随部队奔赴北越。他所在的高炮连,承担着防空作战的艰巨任务。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80天内,金仕连经历了大大小小32场战役,每一场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战场上,他总结出规避炮弹的经验,并在一次战役的猛烈炮火攻势下,果断拉战友入弹坑躲避,挽救战友生命。”杨作盛告诉记者。

“他曾告诉我们,上战场时,他不怕炮,也不怕手榴弹,因为他有足够的经验避开。与敌军交战的时候,机枪管都打得发烫。”金仕连的侄子金学数向记者转述当年伯父当兵的经历。

1967年7月,金仕连荣立个人三等战功。然而,当组织准备提拔他为排长时,金仕连却毅然辞让。战友们不解,金仕连当时真诚地告诉战友:“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战争结束,他选择退伍返乡。

回归家乡 甘守清贫济他人

1969年3月,金仕连回到湖岭镇鹿阳村务农,与妻子育有5个子女,生活清贫,村里曾多次想将他列为帮扶对象,均被婉拒,他说比起牺牲重伤的战友,自己已很幸运,要把机会给更困难的人。

“20多年前,村里看他家里生活困难,送了一头牛给他。没想到,前脚刚把牛送到家里,后脚他就把牛送回村委会。”原村干部卢兴弟说,这么多年来,金仕连一直勤勤恳恳地务农为生。

生活虽简,金仕连却始终心系他人。村里有事他第一个到场;战友有难倾力相助。战友杨作盛回忆:“当年我妹妹在老家突发脑炎,仕连二话不说把攒下的15元,相当于当时三个月的伙食费,让我寄回去救急。”

金仕连的家是一座70多年前修建的木结构老房子。今年初,温州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瑞安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得知后,出资为他建造了“老兵暖心屋”。金仕连住进去后深感不安,不久后将积攒的3000元送到村委会,嘱托转赠他人传递温暖。

精神永存 遗物无声诉初心

整理金老极其简朴的遗物时,家人发现一个铝箱,里面的物品静静诉说着他坚守初心、朴实无华的一生:一块精心绣有毛主席头像和“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粉布,包着书壳的《毛泽东选集》,一本《最高指示》、一本《毛主席诗词》和一本泛黄的《群众工作简单用语(越南语)》,一本三等战功证书、退伍军人证和几张老照片。“这些都是他的宝贝啊!”金仕连的妻子陈阿宝睹物哽咽,“那刺绣是他自己绣的,藏得很好,从不轻易拿出。”

9ebdff7c2027d443572cbc2fa99bcae.jpg

金仕连的珍藏

“大姐得知噩耗晕了过去。母亲则不言不语,静静地坐在门口,日渐消瘦。看着家人的悲痛模样,再听到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人讲述父亲的故事,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逐渐清晰起来,我才真正懂得父亲的伟大。我们会把他的事迹讲给下一代听,让父亲的精神代代相传。”三女儿金丽华握着母亲的手说。

金仕连的善良正直深得乡亲敬重,“谁家需要帮忙,仕连阿公都会主动来帮忙。”村民们都这样说。金仕连铝箱中珍藏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刺绣,正是他一生在坚守的初心。

(瑞安市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