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指令,火速奔赴救援现场。”4月11日晚8点,三门县雄鹰救援队队长章正柱接到救援指令,有一名78岁的阿婆上山后走失,需要救援队参与救援。放下电话,章正柱召集队员开车前往三门县健跳镇三核村。
老人上山采茶,迟迟未回
当晚,章正柱和队员赶到老人走失地附近后,与已经进行过几轮搜寻工作的消防、公安等部门汇合。
走失老人姓邵,今年78岁,当天上午7点跟同村一名阿婆相约到家附近的山上采茶。过程中,另一名阿婆在山上呼喊邵阿婆但无人回应,以为邵阿婆先行下山便独自回了家。直到中午,这位阿婆到邵阿婆家时才得知她一直没回来。
意识到老人可能走失了,邵阿婆的家人立马上山搜寻,并在山上野茶树附近位置发现邵阿婆衣服,但人却一直没找到,于是报警求助。
“我们来之前,警犬等搜救手段都用上了,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章正柱说,夜间山上视线远不如白天,并且该处常年无人上山,连以前走的山路都被丛生杂草遮蔽了。
地势复杂,救援队用上热成像无人机。无人机升空后,俯拍画面传来深浅不一的地形图。“地图上深色的可能是洼地,也可能是悬崖。在用热成像排查后,我们发现两处可疑点。”章正柱说,经过仔细研判,我们发现一处可疑点是野猪洞,于是集中人力向另一处可疑点进行搜寻。
由于山上常年无人行走,救援人员只能一步步清除杂草开路,有些位置看着植被茂密,底下却是悬崖峭壁,光上山的路就走了一个半小时。“老人家有高血压,我们在搜救过程中一直留意路边的草堆,同时观察沿路是否有树枝折断的痕迹。”章正柱说,可疑点周围搜寻4个小时,但没有发现老人踪迹。
拉网式搜寻,人找到了
4月12日凌晨3点,章正柱带领第一批救援小队返回,再次集合队员分析研判,根据无人机传回的影像重新划分重点搜救区域。
“当天下了大雨,我们担心老人家在山上有失温的风险,在抓紧对重点研判区域搜寻的同时,还在下山的重要路口安排专人值守,并沿路进行拉网式搜寻。”章正柱说,复杂的地形给搜救工作增加很大难度。
有一处无人机传回的可疑点影像上很像一个人躺在山崖下,三组搜救队出发后,只有一组找到影像地点,最后排查发现是形状像人的一块大石头。像这样的“乌龙”还有很多,但每一个可疑点搜救人员都得挨个排查。
“我们既希望能早点找到阿婆,又怕在这些悬崖峭壁的可疑点找到人,如果是在这些位置,肯定是摔下去的。”章正柱说, 4月12日雨几乎下了一整天,他守在下山的主要路口,还给好几名迷失方向的本村村民指了路。
当天下午6点40分左右,其中一个搜救小组传来好消息,人找到了!
邵阿婆被找到时正靠在一棵树上休息,浑身湿透,眼神迷离。她所在的山路,正好是下山的路。“当时她的精神状态不太好,我们找到后就立马送她下山了。”章正柱说,每个小队都有邵阿婆的家里人跟着,下山后就将她带回家了。
经了解,这已经不是邵阿婆第一次上山采茶了。前不久,邵阿婆也曾约同村的阿婆上山采茶,并且在采茶的过程中自顾自走开,好在那位阿婆及时发现,追上邵阿婆并把她带下山送回了家。
在这场持续17小时的生死救援中,雄鹰救援队再次展现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铁血担当。从深夜热成像无人机的战术勘测到暴雨中的悬崖拉网排查,从荆棘密布的山路强袭到失温风险的精准预判,这支以退役军人为主力的队伍,将部队淬炼的侦察技能、战术素养与装备应用能力转化为守护群众的硬核力量。当浑身湿透的邵阿婆在树旁重见生机的瞬间,这群脱下军装却永葆本色的战士,用浸透雨水的迷彩服与磨出血痕的双手,在三门县的山野间续写“人民子弟兵”的赤诚誓言。
(三门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