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顺县,有这样一位老兵,他的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歌,岁月悠悠,却始终传唱着他的峥嵘岁月与爱国情怀。他就是夏良贤,一位用一生书写传奇的老兵。
弃笔从戎:部队熔炉铸坚毅
“我深切感受到解放军就像一所大学校,部队宛如一个大熔炉,从一名民办教师成长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层指挥员,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尽管夏良贤离开部队已四十余载,但他对军旅生涯的怀念却如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
遥想当年,天寒地冻之际,军号划破寂静的清晨,那是分秒必争的号角。冷水洗脸刷牙已成为日常习惯,每一个动作都在冰冷中透着军人的坚毅。白天,夏良贤投身于艰苦的挖土排渣工作,夜晚,又肩负起站岗放哨的重任。对于文员出身的他而言,体力的挑战不言而喻,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咬牙坚持,这一坚持便是十多年。在部队的日子里,他不仅锻炼强健的体魄,更磨砺意志,战友间的深情厚谊也如璀璨星辰,照亮他的军旅之路。每一次与战友相聚,往昔的点滴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风干的岁月,在他们的欢声笑语中被重新品味,成为最珍贵的回忆。
文武兼修:岗位奉献显大爱
转业后,夏良贤再次拿起了笔,开启新的征程。在泰顺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期间,他对待文字工作一丝不苟,无论是撰写文件、报告,还是通讯稿,都兢兢业业,字里行间倾注着他对工作的热忱。他跟随县长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心系百姓的疾苦,致力于为老百姓办实事、谋幸福。
他的大爱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更延伸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夏良贤主动帮扶残疾人,亲自为他们撰写申请办理残疾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尤其是在担任泰顺县政协委员期间,他积极奔走,为推动当地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贡献力量。退休后的他,依然心系残疾人事业,创办了残疾人庇护中心,继续在奉献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夏良贤在文学、书法、诗联、摄影等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因此被大家亲切地誉为“泰顺一支笔”。虽已年过古稀,但他谦逊好学的品质从未改变。当别人在黄金周踏上旅途时,他却选择闭门潜心学习;当众人围坐牌桌时,他沉醉于书海墨香之中。他的散文集《塔树》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其中的一篇同名作品,描绘了江心屿东塔上的神奇景象:鸟儿衔来种子,在高塔的缝隙中顽强生根发芽。这顽强的生命力深深触动了夏良贤,于是他挥笔写下这篇文章,并将其作为散文集的书名。他对故乡泰顺怀着深厚的情感,积极参与撰写多部有关泰顺乡土的作品,还参加县文联活动近40年,创建了两个协会,均担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为泰顺县的文学文艺事业添砖加瓦。他的散文《母亲》以及10首格律诗被收入《泰顺三十年系列丛书》;而他的乡土文学作品《状元岭古道》则被收录进《时光里的泰顺故事》,这本书也被称作《泰顺3000年》。
圆大学梦:摄影获奖展风采
夏良贤始终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退休后,他开启了自学之路,成功完成汉语言文学11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还如愿获得大学文凭,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他的家中藏书多达5000余册,数十年来,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已然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热爱生活,坚信生活中处处皆美。尽管生活朴素,但他对摄影充满热情,购置两台相机,用镜头捕捉时代的瞬间,定格生活中的美好。他的摄影作品在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中荣获摄影组银奖,这无疑是对他执着追求艺术的肯定。同时,他关心国家大事,每日必读《人民日报》等三种报纸,时刻关注社会动向。他常与战友、朋友热烈讨论政治、时事,对祖国统一大业满怀关切。作为一名老兵,他坚定地表示,如果解放台湾,他愿再次披挂上阵,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情流露:寄语青年传精神
夏良贤常说,人有三条生命:肉体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因此子女应孝顺父母;政治生命是党组织给予的,作为党员,当爱党爱国爱民。他始终以高度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至今仍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而精神生命则是由自己塑造的,一个人唯有精神世界丰富充实,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步伐坚定,不断前行。
他寄语广大青年,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应狂妄自大。在和平年代,年轻人应珍惜难得的机遇,勤奋刻苦学习,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浇灌它,让希望之花绚烂绽放。
夏良贤在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的悉心教育、培养与关怀下茁壮成长,他心中满是感激之情,深知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为了弘扬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宣传党的光辉历史,他多次受邀为众多局级单位讲授党课,其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广泛赞誉。
老兵夏良贤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他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传承这种红色力量,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泰顺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