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 | 一直在路上的“灵魂摆渡人”

发布日期:2024-04-11 14:23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阿叔,到家了”“我以为等不到爸爸回来的那天了”日前,永康市龙山镇桥下东村89岁老人吕淑兰和弟弟吕郑康终于把父亲吕凤鹏给盼了回来。时隔77年,在“灵魂摆渡人”刘德文的帮助下,老兵吕凤鹏的骨灰得以跨过台湾海峡回到家乡永康,和子女“团聚”,与妻子同葬,长眠于故土。

永康市111.jpg

4月8日,我们来到两位老人家中,听他们说起这阔别77年的“团圆”故事。

素未谋面的他圆了老人多年夙愿

1948年,吕郑康出生在河南郑州,因部队需要转移,父亲将半岁的吕郑康和母亲、姐姐送回了永康,此去一别,一家人便再也没与父亲见过面。

“1956年母亲过世时,我才20岁,带着8岁的弟弟,俩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苦。”谈及以前,吕淑兰红了眼眶,她唯一一次有父亲的消息是在1972年,父亲托人捎回了一封家书,还有两张近照,姐弟俩偷偷地看了信,却不敢贸然回信,思念父亲时就拿出照片来瞧一瞧。

再有消息就是1996年,与父亲关系要好的同乡战友回到永康,带回来一张照片和一张父亲的退役身份证明,并告知父亲已于1976年离世。照片上是一个婴童,背面写着“这是郑康生后50天拍的照”。“父亲生前孤身一人在台湾,也没法和我们联系,只能对着照片思念,可以想象日子得多难熬。”吕淑兰边抹泪边说。

直到2011年,吕郑康和妻子去台湾旅行,辗转找到了父亲的骨灰存放地,也让一家人有了想把父亲接回家的念头。“不知道程序怎么走,这事就一直搁置着。直到去年,我儿子在刷抖音时,看到了刘德文经常送老兵回大陆的视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联系了他,没想到他欣然答应了。”吕郑康说。

身份需要确认,公证书等资料一份份地往台湾邮寄,都是素未谋面的刘德文在台湾帮忙沟通和奔忙。终于,今年3月,一家人得到消息,父亲可以“回家”了。“刘德文尽心尽力,给予了父亲最大的尊重。一路上,他把骨灰坛寸步不离地带在身边,还给父亲定车位,睡觉时也摆放在身旁。父亲到的那天,是他双膝跪地亲手将骨灰坛交到我手上。”说到此次“团聚”,姐弟俩言语里对刘德文满是感激,对他们来说,能亲手给父亲祭扫的多年夙愿,终于在今年的清明前夕得以如愿。

一直在路上的“灵魂摆渡人”

4月8日中午,电话联系上刘德文时,他刚刚从墓区出来,准备从台湾屏东县启程回高雄市的家,他说此行是为完成一位已故老兵的身份信息核验。

刘德文住在高雄市祥和里社区,深得群众信任的他是民选的里长,职位相当于居委会主任。在这个社区里,曾经居住着很多赴台老兵。2003年,有一位老兵找到刘德文,恳请他在自己亡故后,把自己的骨灰带回家乡。自那以后,刘德文就再也没停下过,这条送老兵“回家”的路,他马不停蹄地走了21年,前后将300余名赴台老兵的骨灰义务送回到大陆,足迹遍布全国20个省、市。

为了支持他,刘德文父母先后资助他70余万元。今年3月,刘德文的父亲离世,老人最后的牵挂是儿子的路费还够不够,并嘱咐他一定要干下去,想方设法把更多老兵送“回家”。父亲的葬礼还未来得及办,刘德文就又上路了。

“我得快一点,还有很多老兵要送。当大陆的家人找到我,就是一份责任和承诺,虽然我们之前没有见过面,但都是彼此牵挂的家人。像永康的吕淑兰阿姨今年都89岁高龄了,如果我慢下来,我怕来不及,怕他们会等不到团聚时刻。”刘德文表示,自己每年至少要跨越台湾海峡25趟,下周还要带着两位老兵的骨灰回湖北和湖南。

每次“回家”,刘德文都将骨灰坛放在背包里,小心翼翼地挂在胸前。2017年,刘德文曾两根肋骨骨折,背不动骨灰坛的他还是没停下,带着上初中的儿子又上路了。“我儿子觉得爸爸是在做一件很伟大、很有正能量的事情,他很骄傲,也很支持,还说等以后我送不动了,他就接着送。”刘德文从不觉得自己是在赶路,因为自己一直带着亲人走在回家路上,有的只是归家的心安。“这些年,我陆续送了20多位浙江老兵的骨灰回来,但还有很多留在台湾,我希望帮更多大陆的亲人去找到他们,让他们都能早点‘回家’。”刘德文说。

(永康市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