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杨梅酒的年产值预计将达到300万元,我计划寻找新址扩产……”在余姚市三七市镇大霖山村半坡的酿酒厂房里,40岁退役军人陈业谈及自己回乡创业,深耕多年的杨梅酒酿造事业,眼神坚毅信心满满,他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更多地造福家乡……
回望2002年的那个寒冬,年仅19岁的陈业,满腔热血,怀揣着锻炼自我、报效国家的理想,主动申请前往最艰苦的地区服役,踏上前往西藏的征途。两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锻造他强健的体魄,更在他的心灵深处铸就永恒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这份力量,成为他日后返乡创业的坚实支撑。
“我父亲非常勤劳,种了上百棵杨梅树,但杨梅季短暂且常遇阴雨,鲜果难以保存和销售。”面对这一困境,陈业不忍心看见父亲的辛劳成果付诸东流,决心寻找解决办法,于是萌生做杨梅酒深加工的念头。
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将东一块、西一块的零散山地流转整合,一边逐步扩大杨梅树种植的规模,另一边跟着父亲一起制作历代传承的杨梅浸酒,并开发新兴的杨梅蒸馏酒。一棵杨梅树从栽种到进入盛产期需要近十年的时间,而陈业的杨梅酒初期探索之路也经历了七八年的艰辛。
“我要把小家庭作坊做大。”陈业的杨梅酒深加工事业逐渐起步,而此时村里的梅农依旧面临着杨梅销售难、杨梅酒多为自家食用的困境。作为村里少有的年轻农创客,陈业毅然主动站出来,2012年他携手周边梅农一起创立余姚市成业杨梅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杨梅林300亩,栽种杨梅树4000余棵,大部分杨梅用于加工杨梅酒,少部分作为鲜果销售。
每当六月杨梅季来临,陈业总是凌晨四点便起床,接工人上山采摘杨梅,随后又忙着买早餐,确保工人们能够吃饱喝足再干活。从采摘到泡酒,陈业每天都忙碌至深夜。在杨梅采摘、包装、运输、酿酒的各个环节,他都积极邀请村里的乡亲们参与。
在带动村里人就业之余,他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深知村里梅农的不易,他每年都会向难以销售杨梅的梅农伸出援手,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滞销的杨梅,帮助梅农们增加收入,这一善举早已成为村中多年来无言的默契。
“部队培养了我的忠诚与责任心,我一定要把控好杨梅酒的品质。”陈业选用清晨采摘的新鲜杨梅泡酒,颗颗个大饱满、成熟度高。经过山泉水酿造一年多的米香型白酒与杨梅果香完美融合,口感柔糯、味道醇厚。
然而,高品质的杨梅酒如何才能提升产品价值?在余姚三七市镇,独特的酸性土壤与气候条件孕育出良种“荸荠种杨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泡制杨梅酒。陈业制作的杨梅酒,从原材料的精选到酿造技艺的把控,都秉持着良心制作的原则,高成本的投入有时甚至面临着亏本的情况。
但陈业并未因此退缩,他立志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将余姚的精品杨梅酒推向全国。2019年,他成功注册“大霖山坊”这一商标,坚定不移选用优质白酒与精选杨梅进行酿造,每一瓶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同时,他还精心设计礼盒装,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使其成为企业青睐的伴手礼之选。通过不懈努力与坚持,“大霖山坊”杨梅酒很快赢得市场的认可与好评。
“简简单单做一样,把杨梅酒做好。”这是陈业始终坚守的信念,他将酿造杨梅酒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追求。在每一次外出交流参观的机会中,陈业不断学习新技术、汲取新思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大霖山村,他建立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杨梅酒研发及生产加工中心,集杨梅鲜果采摘与果实深加工于一体,设计管理科学又规范。其中,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试验杯更是陈业不断精进酿酒技术的见证。他还积极考取三级品酒师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反复钻研配制实验,不断改进制酒工艺,力求打造出口感更佳的杨梅酒。
“泡杨梅酒的技艺是祖上一辈辈传下来的,我也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2023年,陈业的杨梅酒类产品被列入余姚市非遗名录,他的合作社也被列入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耐心传授杨梅酒制作技艺,带动更多人学习和发扬这门酿酒技艺。
未来,陈业计划推出糖水杨梅等新产品,在盛夏时节为客户带来杨梅酒之外的另一重味蕾享受。同时,他还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引进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以科技赋能传统工艺,把杨梅酒的制作推向更精细、专业的层次,并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25字箴言陈业至今铭记于心。退役后20年的创业奋斗历程中,他全身心投入杨梅酒事业。无论遇到什么坎坷,他都迎难而上,从未言苦,不仅传承酿造技艺,更带动了梅农共同致富。这份坚韧与执着,付出与奉献,正是“老西藏精神”在他身上的生动诠释。
(余姚市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