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兴县是全国双拥模范县,素有“江南小延安”的美誉。该县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为目标,高标准、严要求、补短板、创特色,对标对表延安双拥工作标准,为建设“富美长兴”和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凝聚军政军民团结的强大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
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
长兴县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推动双拥工作落实。坚持“五个纳入”。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同领导政绩考核和单位绩效考核紧密结合;纳入军地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双拥工作新问题;纳入全民教育统一组织;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安排。坚持“五个优先”。双拥工作优先议定、双拥经费优先保障、军队基建优先支持、老兵优抚政策优先落实、军属难题优先解决,每年县财政全额保障双拥经费,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暖军心、固国防。坚持“五项制度”。建立党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双拥领导小组会议、双拥专题会议、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务实高效地解决好双拥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支援部队建设
暖心服务展现新作为
聚焦百年强军目标,始终牢记“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做到抓经济不忘国防、居平安不忘备战,全力支持部队练兵备战。战备保障强军。聚焦强军目标,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在规划审批、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筹集资金协助解决问题。组建拥军支前队伍,提高战时保障能力,为过境部队战备拉动提供保障。排忧解难惠军。紧贴部队建设需求,建立“驻长部队提需求,地方政府来‘买单’”工作机制,以“扶贫帮困”“就业就学”等项目为抓手,解决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及出行就医等实际困难。出台拥军政策。先后出台《关于发挥双拥工作优势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服务强军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驻长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细则》等政策性拥军文件,6个项目入选省拥军“百件实事”,还拿出专项经费,为驻长部队现役军人发放奖励金,为驻长部队困难现役军人家庭发放“慈善暖军心”救助金。
围绕官兵需求
排忧解虑取得新突破
始终紧盯官兵的“后院”“后路”“后代”问题下功夫,满腔热忱为官兵排忧解难。解决好“后院”问题。建立校企合作、专场招聘、定向招录等机制,采取对口安置、推荐就业等方式妥善安置随军家属。近4年,解决无工作单位军人家属就业500余人,社区工作者定向招录随军家属6名。解决好“后路”问题。创新“4321”阳光安置模式,二等功及以上军转干部、转业军士实行指令性安置进编,营以下军转干部落实参公以上编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军士100%安置到企事业单位。近4年,累计接收退役军人953名,55名军转干部、113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军士安置率达100%。解决好“后代”问题。加大现役军人、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子女入学入托优待政策落实力度。近4年,解决军人子女入托入学262人;投入资金在驻军部队家属院搭建军属军娃活动场地“军属坊”,打通军属服务“最后一公里”。
聚焦社会尊崇
拥军优属形成新合力
聚焦创建双拥模范县,营造浓厚的崇军氛围。构筑社会化拥军矩阵。建立200多家拥军企业(门店)的“崇军商圈”,为长兴籍退役军人、“三属”、驻长部队官兵提供价格优惠和服务优待。打造长兴双拥节点。在全省率先打造崇军馆和双拥展览馆;以双拥服务中心和驻军部队乡镇为轴线,打造“一轴五带”双拥示范带;建立以“双拥办”命名的公交车停靠站台和以“双拥”命名的道路、社区。畅通社会拥军渠道。以县社会化拥军协会、关爱老兵协会为依托,号召社会各界开展拥军进军营活动,涌现出拥军模范周松兰一家“四代拥军”先进典型,两家单位被评为“浙江省首届社会化成绩突出单位”。落实各项优待政策。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立功喜报送家门”“双拥在基层”等活动,面向全国开通拥军公交和惠军景点。近4年,走访慰问边海防官兵家庭36户,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和更换光荣牌23578个,上门送达立功受奖喜报104份,发放慰问信5万份,免费为1748名义务兵父母和烈属进行健康体检。
密切军地关系
拥政爱民交出新答卷
驻军部队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富美长兴”建设。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近4年清理河道1.2万平方米,清理垃圾及漂浮物30余吨。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出动官兵2000余人次参与抗击强台风等自然灾害行动,用实际行动坚决捍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疫情期间,为有效缓解血库告急、医疗资源紧缺等状况,驻长部队官兵参与无偿献血2100余人次,为驻地群众义诊4000余人次,资助结对困难学生30余人,建立军民共建生态林3处。积极参与学校国防教育。积极促进驻军部队与长兴县内各学校建立双拥共建关系,走进学校传授国防知识,为中小学国防教育全覆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