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我的1998

发布日期:2023-08-10 11:39 信息来源:浙江卫视 浏览次数: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在浙江卫视记者夏学民眼中俨然洪水猛兽、天降震怒、对破坏生态平衡者当头棒喝!

25年前的1998年8月7日下午,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大堤发生垮坝决堤,江水如雄狮般咆哮着冲向九江城区,淹没了房屋、工厂、农田和来不及逃跑的生灵。

驰援九江 我首次参加准军事行动

此时,远在浙江杭州的我并不知情。1998年8月10日深夜,正在采访拍摄省农业厅夜间检查生猪屠宰点的我,突然接到电视台电话,告知有特别紧急任务。我立即赶回电视台,领导表情严肃地说:“根据省委宣传部紧急指令,现派夏学民、顾中两位同志立即随军急赴九江,报道抗洪救灾!”

来不及回家拿上换洗衣服,我们扛上三大箱摄像器材,接过了新闻中心唯一一部工作手机,风风火火地赶到杭州艮山门火车站。下车时,亲自开车送我们的省农业厅畜牧局张火法同志叮嘱我们注意安全,祝我们好运!

我低头看了看手表,此时已是8月11日凌晨1时许。夜色中,我们找到了解放军驻浙某部政治部的联络人,于是我们夹在身背无线电台的军人队伍中,匆匆登上绿色列车。驶离杭州那一刻,我心头闪过一个念头,此去还能不能再见到我妻子和只有1岁的女儿?

上车后才明白,这是执行特殊任务的军列,意味着平生我首次参与军事行动。坐在我身边的部队政治部主任陶正明简单向记者团介绍了此行的任务:日前九江长江大坝决堤,十万火急!驻浙部队接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命令前去抗洪救灾,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钱江晚报5名记者随行采访报道。

军列从杭州出发,沿浙赣铁路向江西方向飞奔,车厢内战士们唱起了战歌,大战前的秣马厉兵激励了我们。我举起摄像机,拍下了浙江电视台九江抗洪第一条新闻片:《解放军驻浙某部紧急驰援九江》。  

11日中午,军列途经江西鹰潭,全体官兵下车吃饭,时间限在15分钟之内。车站内场地上早已摆放着数百个搪瓷盆,饭菜早已备好,战士们冲下车,默默无语地大口吃饭。大家心里清楚,也许到九江之后,几天几夜可能吃不上一顿饱饭了。

列车经南昌向北行驶,受淹农田和村庄陆续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南)昌九(江)高速公路上,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穿梭往来,有的地方排起了长队,越是接近九江我们心就越着急!下午5点半许,军列停靠庐山站,部队换乘卡车直奔九江城区。

随抗洪部队到达九江城  深夜冲锋舟陷入漩涡我险些落入长江

晚7时许部队到达九江城。我们走近长江九江码头,面前出现了一堵沙包垒的防洪墙,抬头一看足足1人多高,我们这才意识到江水水位高出城区地面竟有2米多。我们蹬着梯子上去,跳上两条橡皮冲锋舟,部队首长在前,我们几名记者在后。夜色茫茫,江水湍急,暗流涌动,冲锋舟向位于九江城区上游的长江决堤处艰难行进。我身体匍匐着,一手按住摄像机,一手抓紧绳索,此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电影《渡江侦察记》。突然,我这条橡皮冲锋舟熄火了,不自主地在湍急的漩涡中打转转,失去动力很容易沉没,那情形十分危险!经过战士的努力,终于又打着火,继续逆流而上。

大约在江面上行驶了20多分钟,我们到达了指定部位——长江决口处,眼前景象令人震撼!只见几艘大船沉在决口江面,像挡板一样试图阻挡江水外溢,但江水仍然轰鸣着冲出长江大坝。夜幕下灯光昏暗,先期到达此处的驻浙某部红军团官兵正紧张地扛沙包、筑围堰,我能闻到空气中浓重的汗酸味儿,耳边回响着战士们响亮的号子声。官兵们已连续作战两天两夜,极度疲劳,横七竖八躺在那艘煤船上,身上脸上手上全都黑漆漆的,就连吃的面包也被煤灰染黑了。

“抗洪英雄”是如何发现的?

被此情此景深深感染的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四处奔跑,拍下一个个动人场面。虽然我曾在浙江台风里采访拍摄,面对如此危机、如此紧迫的长江洪灾,我们的战斗精神瞬间提升到空前水平。时间不知过了多久,汗水浸透了我们身上的迷彩服,摄像机在我们肩上压出一道道血印,仿佛我们浙江记者也成为抗洪战士!

红军团政委魏殿举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壮汉,浙江电视台的蓝色话筒递到他嘴边时,他竟然失声了。作为一名指挥员和战斗员,魏政委正经历着生死决战,上级下了死命令,长江决口要尽快堵上,但制服这个洪水猛兽绝非易事。面对镜头,这个山东大汉满头大汗,焦急万分,甚至一度显示出疲惫和不安。在我后来20多年的采访经历中,我永远忘不了1998年8月12日凌晨九江抗洪前线,在按《防洪法》紧急征用并人为凿穿沉没的煤船上,人类与天灾的抗争是如此壮烈!

天亮了,我们这才看清“战场”——几条钢铁煤船横亘在大坝决口中央。听现场指挥员说,要想彻底堵住缺口、封住洪水,几条煤船恐怕要被永远掩埋在长江大堤上。战士们轮班上阵,“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的红旗烈烈,迎风招展。封堵决口时间紧迫,我们继续采访拍摄第二条电视新闻:《抗洪英雄奋力封堵九江大堤决口》。

在众多官兵中,我注意到一位瘦瘦的高个子战士,20岁出头的样子,他徒手挖煤、装砂袋,汗水浸着煤灰,手上流着通红的鲜血。我赶紧上前采访,问他疼不疼?他大声说不疼!此时,旁边来了一位身穿上校军服的部队摄影者,他举起照相机连连拍照,于是解放军画报上的“抗洪英雄”形象诞生了。

长江合拢大决战 我站在危房上拍“大全景”

我在九江抗洪前线采访13个日日夜夜,最难忘堵口决战那一天。8月13日,驻浙某部100名共产党员组成突击队,决心把长江大堤决口最终彻底封堵,他们用钢管扎成脚手架那样的巨大笼子,然后不停地向里面填沙包,口子越小水流越急,沙包扔一个冲走一个,怎么办?情急之下,勇士们手拉手跳进凶猛的洪水中,搭成“集体人墙”,将沙包踩在脚下,压在水底。

九江抗洪到了关键时刻,殊死搏斗的场景吸引了众多新闻单位,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各家电视台纷纷占据有利机位,互不相让,单是摄像机就不下20台。作为随军记者,我们最接近核心部位,我和顾中腰上系着绳子,轮流下水拍摄,轮流出镜现场播报,抗洪现场出现了另一场战斗——新闻争夺战,与解放据抗洪战斗一起共同奏响雄壮的长江抗洪交响乐!

如今大型场面都有无人机在空中航拍,俯瞰大地一览无余。但是25年前,专业摄影记者还没开始使用数码相机,就更别提航拍了。如何清晰地展示九江抗洪决战时刻的宏大场面呢?我四处搜寻制高点,顾中留在堵口部位继续近距离拍摄,我和队摄像员张远扬举着另一台摄像机,手拉手趟着齐腰深的积水,爬上决堤口对面一幢危房的房顶,从南向北、从高向下、从正面用大全景拍下了官兵们决战洪魔的宏大阵势。

以这个高度广度角度冒死拍摄的珍贵镜头是抗洪决战时刻独一无二的,在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为九江抗洪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影像档案。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内心都感到十分自豪!

驻浙某部师长戚建国多次说过,在九江抗洪前线进行着两场战斗:一是部队官兵与洪魔的殊死搏斗,二是新闻记者随军行动、宣传报道抗洪勇士的新闻争夺战。各家新闻单位尤其是电视新闻极大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广泛传播了抗洪精神,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深夜无眠  卫星传送忙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现在有笔记本电脑,可互联网传送,甚至无线接收,易如反掌。但25年前,跨省传送电视节目是非常非常麻烦的事情!技术环节是这样的:九江电视台——庐山微波站——江西微波总站——江西电视台——卫星——浙江广电卫星地面站——浙江电视台。每天,我们要等待江西卫视正常节目播完的后半夜,利用其卫星频道资源将片子传回杭州。如果遇到庐山顶上风大,微波天线抖动,我们的传送就被会被干扰中断,因此传片子耗费了很多睡眠时间。

白天在大堤上到处奔波拍摄,晚上写稿剪片,午夜去九江电视台传送,夜以继日地工作,睡眠严重不足,三天后我们已十分疲劳。九江白天气温高达40度,摄像机晒得发烫,有几次我们甚至有些轻度中暑。但是,我们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生病,实在是生不起病,如果我们倒下了,全国观众如何从浙江电视台上看到光荣的驻浙部队正在经历何种磨难、又是如何战胜洪魔、解救洪水中的九江百姓呢?

决口胜利合拢后,中央首长亲临九江长江大堤,发生了全国人民都熟悉的那一幕!

“冲突”只为情太深

一周后,抗洪战线扩大至九江周边地区数十公里范围,我们的“武器”摄像机却不时出一些小故障,于是我们向浙江电视台领导请求增援。于是,马福忠、汤伟军两位同事赶来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样浙江电视台九江抗洪报道组记者增至4人,我们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分工协作,有商有量,每天的发片量大增,少则三四条,多则五六篇。

内容方面有报告当天最新战况的电话连线,有对水利专家或部队首长的专访,有现场短新闻,有人物特写等。统计下来,我们九江抗洪采访报道短短13天,共发了60条片子。其中,《“冲突”只为情太深》《抗洪部队为江心岛群众送医送药》两个新闻片的创作过程值得回味,在20年后的今天,关于这场突发自然灾害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可以揭秘啦!

我们跟随采访的这支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第一师“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驻防杭州。戚建国师长作为部队首长冲在前线,我们对他做了多次采访,当时我曾问他:“为什么加固大坝多是人挑肩扛,看不到大型机械装备?”“为什么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抗洪了,还要捐出那点微薄的工资或津贴?”“为什么部队利用九江工厂做营地,还要支付租金费用?”对此,作为我山东老乡的戚建国师长干脆地说:“学民啊,我们部队有红军传统,既要做威武之师,打胜仗!也要做文明之师,爱人民!”

于是,洪水褪去后九江被淹城区被部队打扫得干干净净,于是我们看官兵列队在学校操场为灾民捐款的动人场面,社区干部和九江市民在一旁议论纷纷,终于看不下去了,上前一把夺过捐款箱,可是部队官兵雷打不动继续往里面塞钱,一位大妈哭着抱住一名20多岁的小战士,爱惜地说:“孩子,你们受罪了!这钱不能要!”此情此景被我们四人全程抓拍录像,采访记录下来,由汤伟军主笔创作了新闻特写《“冲突”只为情太深》,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部队政治部感谢浙江电视台抗洪报道团队。

借江心岛送药 用电视画面披露灾情

在报道部队抗洪战斗的同时,作为新闻媒体也应披露受灾实情。我主动找到一直陪同我们采访的组织科朱科长,建议部队医院为江心岛受淹民众送医送药,政治部主任陶正明很支持这个计划。于是,第二天一辆绿色的部队医疗车开到长江边,军医背上医药箱,我们提着摄像机,一起坐上冲锋舟开进江心岛。

与城区相比,这里灾情依然严重,洪水高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一抬腿就跨上了一栋民房的二层阳台。军医为灾民检查身体,听说部队来了,四周民众有人坐着大木盆前来领药。就这样,我们默默拍下了真实的受灾镜头,稿件内容写的是部队如何送医送药。这样的报道技巧,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应该是一种策略吧!

难忘1998

如今25年过去了,长江水环境日益向好,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不过,我终生难忘1998年九江抗洪行动!我们亲历了这场与世纪大洪水的殊死决战,贴身领教了人民子弟兵“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温度与力量,切实感受到了九江民众对解放军抗洪英雄的真诚爱戴。“军爱民、民拥军”这六个字在我脑海里早已化为一幅幅永不褪色的重彩油画、一段段铿锵有力的战斗号角、一次次依依不舍的含泪送别。

为了谁?我的战友,我的九江,我的1998!

(浙江卫视资深记者夏学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