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 | 苦心孤诣为“雕花匠”入史

发布日期:2023-03-24 14:02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金柏松,男,中共党员,1954年5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1977年3月退出现役,东阳歌山镇四汇村人,高级经济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原东阳市工艺精品馆馆长,东阳市艺海木雕竹编研究所所长,编著出版《东阳木雕文化志》等东阳木雕竹编专著11本。

东阳市111.jpeg

匠不入史,本是中国传统史志工作的陈规。但随着金柏松编著的《东阳木雕文化志》正式出版,东阳雕花匠结束游离于史志之外的尴尬局面,以清晰完整的面目在史志中拥有一席之地。这也意味着,东阳木雕拥有专属的“考工记”。

“精工善艺东阳帮,华章千年雕花匠。盛世修志补遗篇,三生有幸作史官。探赜索隐敬神明,嚼叶吐丝织霓裳。残阳余晖暮色中,方圆曲直付时光。”在后记中,金柏松以这首小诗表达填补中国木雕专业志空白的心情。这部40万字、插图740幅的志书由东阳市地方志编撰室、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系该市二轮修志东阳木雕长编稿的“衍生品”,也是东阳木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的重要成果。

廿年积累 苦辛掘甘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说金柏松是东阳木雕最重要的理论建树者。然而,谁能想到,金柏松居然是在49岁时才与木雕半道相遇、误打误撞和东阳木雕结缘后半生的“外行”。

原东阳市工艺精品馆(现中国木雕博物馆)馆长金柏松来自原东阳市二轻局。当时的他对东阳木雕一无所知,从撰写解说词起步,走上研究东阳木雕之路,2006年发表论文,2010年主编《东阳木雕竹编史料汇编》,2011年编撰出版《东阳木雕教程》,初步构建起东阳木雕理论框架,将东阳木雕理论研究推到中国木雕前列。2014年退休后,金柏松全身心投入东阳木雕竹编的研究著述中,几乎是以“一年一书”的速度,使撰写的木雕竹编专著增加到10本。

2017年,东阳市重启《东阳市志》二轮修志工作。此时,金柏松刚好历时3年,完成《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浙江卷·东阳木雕篇》5万字的正式稿,市史志办于是邀请他承担二轮修志东阳木雕部分的撰写。2019年3月,10万字的东阳木雕长编稿完成后,在二轮修志主编王庸华、原二轻局局长马樟云和陆光正、徐土龙大师等人的鼓励支持下,《东阳木雕文化志》编纂工作水到渠成地提上日程。

在金柏松以前,东阳木雕没有系统的理论表述。这也可以让人窥见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直以来,东阳木雕虽然传承千年,闻名遐迩,但在学术上是“文化沙漠”,前人的零星遗篇犹如沙漠里的绿洲。金柏松入行以来,不断地搜集、整理资料,研究、撰写著述,集腋成裘,建立起由名称内涵、技艺属性、文化源头、历史起点、地域特色、艺术风格、技法原理、技法分类、雕刻技艺、命名计量等12个方面构成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基本完成东阳木雕的文化基因解码。

严谨考证 苦心纠谬误

修志之人,坐的是冷板凳。金柏松却乐在其中,还欣欣然把这份职业提升到“史官”高度。他把“实事求是”奉为修志的圭臬,大胆质疑,细心求证,严谨表达,不仅为寻找依据而踏破铁鞋,还为落笔成文而反复推敲。

靠着这种较真的精神,金柏松从原二轻局遗留的文档“故纸堆”里找到黄紫金等几十位已故艺人1958年的职工登记表和自撰履历等原始档案,不仅厘清黄紫金等老艺人的从艺轨迹,还弄清东阳木雕第一厂——杭州“仁艺厂”并非如资料中所载一直设于杭州羊市街老元帅庙,而是先在水澄桥;“仁艺厂”初创时间应为1896年,而不是1914年。此外,通过查验家谱等手段,金柏松还更正许多谬误,诸如“一代宗师”郭金局并非郭凤熙之子;刘明火生于1891年而不是1988年,卒于1944年而非1941年;卢连水去世年份为1965年而非1961年等等。

“唯有纠正谬误,才能正确梳理东阳木雕的发展脉络,还原东阳木雕的历史。”金柏松说,史官手下无曲笔,这是最基本的专业素养,也是他对东阳木雕应有的责任。

接续断档 苦力填空白

这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志书——以此来形容《东阳木雕文化志》并不为过。编委会在序言中提到:“本志着眼于全面地记录和诠释东阳木雕的发展脉络、生产组织、作品、行业管理、教育培训、传承主体、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应用范围、题材图像、雕材工具、技法原理、技法分类、雕刻技艺等方方面面,追根溯源,图文并重。通过诠释东阳木雕文化基因,融史料性、理论性、学术性于一体。”该书的责任编辑杨柳牧菁如此评价:“著作以实操为基础,结合东阳木雕文化源流,条分缕析,立意高雅,具有收藏价值,是东阳木雕行业著作中的典范。”

事实上,在完成二轮修志东阳木雕长编稿后,金柏松就发现,虽然已经有了2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和近2万张图片积累,但对照提纲,史实的断档空白很多。从2020年开始,他自驾车实地调研,兰溪姚村,义乌佛堂和石明堂,东阳史家庄、厦程里、黄田畈、蔡宅、白坦和许宅“熏风自南”小院、上蒋十三间头、岭下祠堂、马上桥花厅、罗青四和堂、三单前田大伦堂等,少的去了四五次,多的去了七八趟。先后发现郭金局、杜云松、刘明火、金君成、黄紫金等人众多遗作,找出全新的重大史实。为研究技艺体例演变的脉络,仅画水镇画溪村世美堂他就去了15次,找到被遗忘在角落里的雕花高手金君成,完善东阳木雕传承主体队伍,还意外发现欣赏木雕牛腿的最佳视角原理。为寻找杜云松遗作,他在半年之内去了湖溪镇后山店村十多次。为补齐艺人严星华的过世时间,3次去其老家湖溪镇乔南村,跑到坟场找墓碑。为了村民一句“那只牛腿发白的地方会根据天气化而变色”,他搬来梯子仔细查看,发现发白的部位都在镂空雕的木雕构件里,得出曾是蝙蝠栖身之处的结论。蝙蝠栖息其间,把尿喷在木头上,碱性的蝙蝠尿不仅漂白木头,还导致木头颜色会随空气湿度变化而变化。为拍摄白坦福舆堂刊头上的《樵耕渔乐》,他带着梯子去了7次。在不断奔走甄别中,吹尽狂沙始到金!他说,每次在走访中有所发现,那种快乐堪比在沙漠中掘到甘泉。

“本志面世之日,就是‘拍砖’开始之时。”面对重达4.6斤的新著,金柏松并没有特别的兴奋。“写志,注定是一门遗憾的事业。书还没离开印刷厂,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在职,把职业当事业做;退休,把事业当生活过。《东阳木雕文化志》脱稿以后,荣获“东阳市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金柏松又转向郭金局等民国时期著名艺人的研究,拟撰写新书《东阳木雕·民国大家》,在为东阳木雕的传承提供经典样本的同时,也为《东阳木雕文化志》的拾遗补阙继续努力。

(东阳市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