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湖主城区的东湖,到中朝边界的鸭绿江,相隔近2000公里。一个湖面碧波荡漾、四季美轮美奂;一个江水蜿蜒舒缓,两岸峭壁嶙峋。它们看似没有交集,却因70年前的一场抗美援朝战争,产生割裂不断的联系。多少东湖儿女,毅然开赴朝鲜,饱含着保家卫国的决心、匹夫有责的担当、心忧天下的胸襟,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附近。那些烽火四起、枪林弹雨、前赴后继,直至70多年后的今天,仍是抗美援朝老兵张萍心底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张萍,本名钱维枰,现居住于江苏省军区无锡第一干休所,但这里却并不是她的第一故乡。张萍是土生土长的平湖人,是从南河头钱宅走出去的英雄女儿。她这一生苦难又不凡,坚强且传奇。明明出生于高门大户,却在战乱年代中成长;明明是个睿智而柔弱的文化人,却毅然穿上一身军装;明明军功在身,却低调不显。直到那张尘封几十年的立功喜报重见天日,她的故事才为人所知。
六十多年首见喜报
朝阳斜照,春寒料峭,年近百岁的张萍坐在窗边,望着不远处的惠山山峰,手反复抚触着一张残破的立功喜报,而她饱经风霜的脸庞上露出丝丝期待。她等待的正是家乡的来客,来自东湖畔晚辈们的造访。
2月下旬,平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以及市传媒中心的记者,来到江苏省军区无锡第一干休所,拜访张萍老人。老人虽已过耄耋之年,但仍思路清晰、身体硬朗,坚持站立着迎接我们的到来。见到我们,老人难掩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迟迟不肯落座。我们简单说明来意,经过一番交谈,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向我们讲述她的故事……
说起70多年前战役,“惨烈”“残酷”“寒冷”是张萍反复提起的字眼。“我们在朝鲜的时候,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战士们没有厚棉衣,根本无法抵御寒风,战士们的帽子上、眉毛上、睫毛上全是厚厚的冰。”张萍说,在敌军拥有制空权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飞机哪怕看到一只兔子,也会不惜弹药加以消灭。因此,张萍所在后勤部队白天只能躲在山洞里面,到晚上才能出来运输,运输军用物资的车辆也都是晚上行驶。没有路灯,就靠打手电筒,避免大范围光亮。晚上一旦有敌机飞来,哨兵立即鸣枪示意,大家听到后就立刻把手电筒、车灯全部熄灭,披上随身携带的一块白布,隐身雪地中,让敌机失去目标。美军的探照灯一遍遍扫过,照得雪地如白昼,等到敌机飞走了,战士们才爬起来继续前进。
据张萍回忆,有一次她所在队伍遇到空袭,男战士都下车离开公路向两边跑,而她和其他两名女战士缺少战地经验,只知道沿着公路往前跑。飞机俯冲下来扫射时,她们三人叠罗汉似地卧倒在一个弹坑里,平行两架飞机机枪扫射地面溅起的泥土灰尘把她们埋了起来,她们三人就这样毫发未损存活下来。而其他人则没有如此幸运,离她们不远处,两位叠卧在一起的女战士被一颗子母弹打中,当场一死一重伤。那是第一次,张萍真切感受到“死亡”原来离自己这么近。
就这样,张萍所在的部队,白天躲避攻击,晚上运送物资。藏山洞、卧雪地……战火中,像张萍一样的后勤战士不计其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一条条宝贵运输线,保证志愿军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到前线。
正是在这样的枪林弹雨中,张萍在物资保障中贡献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志愿军总司令部向其家人送出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这张立功喜报,当年被送回平湖南河头混堂弄44号的钱宅中。而张萍本人从未见过这张喜报,直到2018年,它才几经辗转被送到张萍手中,也是如今她最为珍视的“老物件”。
东湖畔的聪明女孩
1926年1月,张萍出生于钱氏老宅,一个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分支庞大,同族兄弟姐妹众多。“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回忆起在南河头童年生活,张萍这样说道。
张萍虽出生在封建社会,家族礼教繁多,但长辈却并不排斥女儿上学。张萍被送到当时当湖小学读书,知书识礼。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乱,1937年,浙北抗战的第一枪在平湖打响。战火蔓延,张萍的祖父特地置办一艘大船,带着几十口人往西逃难,一家人没有目的地,四处漂泊,只等到形势稍有好转,再转回到平湖,逃难的日子让年幼的张萍无比渴望和平与稳定。
抗战时期,张萍在电报局工作的父亲到广东去了,后母又不识字,所以没人过问她的学习。而那时张萍的姑父王善业(字玄修,浙江平湖人,教授,语言文字学专家)正好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任教,要随学校从杭州迁到上海租界“孤岛”,在新组建的华东联合中学教书。张萍学习成绩优异,王善业很喜欢好读书的孩子,就将她接到上海亲自培养、教育。张萍以优异成绩读完小学,顺利考上上海中学,后又考入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当时上海中学有2000多人报考,最终只录取120人。
读中学时张萍没有钢笔,姑父就花五石米价钱买了一支“关勒铭”钢笔赠予她。送她笔的那天,王善业与她进行一次谈话,帮她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时隔多年,谈话的具体内容张萍已经记不清了,但她仍记得当初立下的志向,也对姑父王善业充满感激和敬仰。她说,姑父是她的启蒙老师,也是她一辈子的人生导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随着解放军的有序入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不少高校的学生受到感染,对部队产生向往。当时还在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念书的张萍,看到街边的电线杆上张贴征兵告示,“第九兵团招知识青年”,立马决定报名参军。由于家里成分被划分为“地主”,为了表示与“地主”身份决裂,她舍弃原本“钱维枰”的名字,改用“张萍”。
张萍参军后,其所在部队南方知识分子比较多,部队举办两期知识青年训练班,张萍是学生出身,于是她顺利参加第一期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在培训班里,张萍学习刻苦,每天都在吸收新的知识,得到快速成长和进步。直到1950年11月,她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喜报背后的特殊功绩
刚开始去朝鲜的消息是保密的。“中秋节前后接到的命令,也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就直接跟着部队北上了。”张萍回忆,当时走得急,鞋子、袜子往身上一挂就急行军开拔,根本来不及做心理准备和物资准备。从上海出发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山东曲阜,再往北到了沈阳。到了沈阳以后,作为会计科唯一主会计,张萍接到命令,4个军团、7个单位现有账目全部封存,并且重新为部队建账,新账本要求数目清晰、简易便携。而后不久张萍才知道,他们的部队要赶赴朝鲜一线。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对的最大困难,除了敌人,就是后勤物资保障问题。长津湖战役,就是以张萍所在的第九兵团为主力的一场战役。在惨烈的战役之后,张萍深知物资保障的重要性。刚到一线第一个月,她就接手此前作战部队的所有账目,一笔一笔梳理,并用一种规范、简易的记账方式,极大帮助一线物资调度。“看到清晰的账目,当时一线的后勤干事眼泪都下来了,他们说,这些不是账,是一线战友作战的底气。”张萍说。
在一次运输朝鲜钱币和部队账本时,遭遇美军飞机疯狂轰炸,一车的钱币账单都被烧毁,如果不能理清楚,既无法向组织交代,也将弄乱一线补给。结果,张萍凭着超强的记忆力和过硬的真本领,把部队来往钱款账单全部回忆出来,重记恢复账本,一分不差。当时,张萍成了兵团首长们公认的“宝贝”,提起她来无一不称赞一句“会计处那个丫头,记账厉害”!
战争进入尾声,第九兵团回国休整,而张萍却没能离开朝鲜,当时志愿军后勤部将她留了下来,分配其到第四分部供给处,继续发挥特长,负责钱粮账目清算与战后扫尾后勤工作。1953年,对抗美援朝的功臣进行表彰,张萍荣获个人三等功,作为后勤人员授奖,这份荣誉能想见背后的突出贡献。
对于张萍的功绩,立功喜报上这样写道:1953年1月至7月,在朝鲜大丰里工作一贯安心积极,埋头苦干,在紧张备战工作中和人少工作繁重情况下,发挥工作主动积极性,完成任务,保证了数字的精准。
这张立功喜报曾被整个家族视为荣耀,被家里长辈们郑重地保存起来。直到2018年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南河头钱宅翻新,才在老宅内发现这张喜报,也揭开一段东湖女儿的英雄岁月。
(平湖市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