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的“云娥之美”

发布日期:2023-02-13 09:07 信息来源:《中国退役军人》杂志2023年01期 浏览次数:

“我已经89岁了,但作为共产党员,作为退役军人,为人民服务永远没有退休的那一天!”耄耋之年的吕云娥背着药箱,又一次准时来到了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是她每周的固定行程,也是她坚持了28年的公益事业。

“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福建省最美家庭”“福州市最美退役军人”,在福建省福清市医院退休医生吕云娥的荣誉中,总有“最美”两个字。一身白衣,笑容温暖而纯粹,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依旧绽放着不平凡的美丽。

纷飞战火中的卫生员

“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辛苦,前方的战士们嚼着冻土豆,抱着枪躺在冰冷的雪地里,我们至少可以吃上热饭热菜。”谈起战争年代的经历,吕云娥的眼角湿润了。

“1950年,我加入共青团,是当时学校里的第一位共青团员。即将毕业时,有很多岗位可以选择。当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我报名参军,背起行囊,从南方到了北方。”吕云娥成了东北军区后勤部第六医管局第一后方医院的一名医护工作者,这所医院专门接收从朝鲜前线回国接受治疗的伤员。

在吕云娥接收的伤员中,有被敌人的燃烧弹烧得面目全非的战士;有为了不暴露目标,躺在雪地里几天几夜一动不动,因冻伤不得不截肢的战士……看着每一位被从战场上送回来的伤员,她仿佛听到了隆隆的炮声,看到了弥漫的硝烟。包扎、换药、给战士们献血,吕云娥细心地照顾着每一位伤员。

在后方医院里,吕云娥经常跟战士们聊天,鼓励他们。很多战士出院后,还和她保持着书信、电话联系,坚持了数十年。

哪里需要 就到哪里去

1954年8月,退役后的吕云娥进入沈阳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她先是到晋江医士学校当教师,后又回到故乡福清,在县医院担任儿科医生。

“那时候,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是党员,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吕云娥说。几十年来,她走遍了福清所有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的地方。

1966年夏天,吕云娥正在家中休产假,接到医院人事部门的电话,小儿科需要抽调人员下乡参加血吸虫病的诊疗。随着一句简单的“我去吧”,她提前结束了产假,将孩子托给婆婆照顾,立即下乡参加诊疗。结束后,一些医院同事才知道,她的右侧大腿已经感染多日。

至今,许多患者都还与吕云娥保持着联系。“母亲告诉我,小时候,是云娥阿姨救了我。”一位年轻姑娘说道。吕云娥有个习惯,每天上班时,与当班医生交接后,一定要到病房再巡查一遍。那天在巡查时,她看到1名新生儿嘴唇发黑,立即将其送到急救室抢救,挽救了有窒息危险的孩子。

对无钱治病的百姓,吕云娥总是自掏腰包。给人治病,她有一个开方原则:同样能够治病的药,开价格便宜的;同样价格的药,开副作用小的。下药,关键在于对症;对症,关键在于把病因弄清。

行医之路没有终点

从福清市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岗位上退休后,吕云娥从福清来到福州生活,落户在军门社区。她谢绝了药店的高薪,开始义务为社区群众看病。“行医之路没有终点。”吕云娥说。

20世纪90年代,社区成立了“老医生义诊服务队”,吕云娥自告奋勇担任队长。社区里有名儿童喉咙久痛不愈,经她检查后,开了药,孩子很快就痊愈了。渐渐地,请她看病的人多了起来。1995年,居委会成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站,每周三有一位医生要轮休,吕云娥就义务到服务站去替班。社区有了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医疗保健室后,她又去为老人量血压,当他们的健康顾问。

100元、400元、500元,每月从有限的退休金中节省下来一部分钱,用来帮扶社区里的困难群众,吕云娥已经坚持了整整20年。

2003年,得知社区困难群众廖大丰所在的工厂倒闭、妻女患有精神疾病、儿子还在上学的情况后,吕云娥与廖大丰结对帮困,每月资助廖大丰一家100元。逢年过节,她还把物资给他们送上门。家里的经济窘况刚有所缓解,10月中旬,廖大丰又中风了,因无钱就医,只能回家卧床养病。得知消息后的吕云娥为其免费打针、送药、量血压,直到廖大丰病情好转。一提起吕云娥,廖大丰便眼眶发红:“要不是吕大姐,我恐怕早就动不了了。”

几年来,吕云娥先后与陈泰亦、廖大丰、林金金、杨祖红、李星等12户贫困家庭结为帮困对子。她常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说:“困难是暂时的,让我们一起去克服。”

退休后,吕云娥加入了福州市鼓楼区军门社区志愿服务队。27年来,为群众义诊达万余次,时长超过12000小时。为患者垫付医疗费16万余元,累计捐赠款物价值近20万元。社区的孩子们见到吕云娥,都亲切地喊她“爱心奶奶”。

至善方能至美,吕云娥的美,来自忠诚,来自热爱,来自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