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000MB1726516L/2021-00053 公开分类
发布机构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成文日期 2021-08-23
文号 主题词

关于拟印发《浙江省进一步提升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的公示

发布日期:2021-08-23 10:11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根据《退役军人事务部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水平的通知》要求,经省政府各厅局和省军区各部门研究,制定《浙江省进一步提升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拟印发实施,现予以公示,并征求意见。

1、公示时间。2021年8月23日至29日。

2、反映意见的方式和要求。在公示期间,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以电话、信函(信函以到达邮戳为准)等方式向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反映。反映意见应客观真实,署实名并提供联系方式。

3、联系方式。联系人:蒋老师;电话:0571-87665872;地址:杭州市保俶北路83号(310012)



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2021年8月23日





浙江省进一步提升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


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以下简称军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不断提升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军休干部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根据《退役军人事务部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水平的通知》(退役军人部发〔2020〕56号)精神,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军休干部思想政治引领

1.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军休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专题报告、集中培训、参观见学、网络课堂等形式,常态化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宣传时事政治等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军休干部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加强与地方党校、老年大学等教学资源合作,创新网络教育手段,推进军休大学、网络军休所等军休干部学习阵地建设。

2.加强教育引导。发挥军休干部党组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加强军休干部骨干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创作文艺作品、重温红色经典、走进革命圣地等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打造有传播力影响力的军休网络评论员队伍。

3.落实政治待遇。按规定组织军休干部阅读中央、省委发至市、县级的有关文件,听取党和政府重要会议精神传达;协调组织军休干部参加各级党政机关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重大庆典、重大政治活动和评选表彰等活动;积极组织军休干部参加烈士纪念日等国防教育和纪念活动;在建军节、春节等特殊节日,地方政府和省军区系统每年采取不同形式慰问军休干部。军休干部参加重大庆典和重大政治活动时,可以根据需要按照军队规定着离休退休时的军装,佩戴军衔、文职符号和勋章、立功奖章;军休干部去世后,可按规定落实骨灰盒或遗体覆盖党旗、军旗的申请。

4.完善组织工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要将军休干部党组织建设纳入本系统党建工作总体规划。适应党员居住生活等特点,按规定设置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军休干部党组织班子,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加强军休干部党组织书记培训,任期内培训应不少于1次;对身体条件允许的军休干部党员,应要求自觉参加集体组织生活。加大党费对军休干部党组织活动的支持力度,军休干部交纳的党费全部用于所在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给予军休干部党组织书记适当工作补贴,补贴的标准和方式参考当地离退休老干部党组织管理有关规定;军休干部党员按规定交纳党费,有特殊情况的,经所在党支部同意,可采取灵活方式交纳党费。

5.加强党员管理。军休干部党员外出6个月以上、居住地点相对固定的,一般应当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地党组织。居住地有军休机构的,优先转移到军休机构;无军休机构的,转移到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或乡镇(街道)党组织。6个月以内短期外出或长期外出地点不固定等暂时不具备转移组织关系条件的,可凭原所在党组织出具的党员证明信和离退休证,到暂住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报到,就近安排在军休机构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流出地党组织要主动了解掌握情况,协助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工作,确保军休干部党员全部纳入组织管理;流动党员要主动向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报告情况。

二、营造老有所为共建环境

6.参与社区建设。倡导军休干部发挥政治优势,积极融入社区,参与基层建设治理。推荐政治素养好、协调能力强、身体健康、乐于奉献的军休干部党员,到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担任“社区政委”、政治辅导员、政策宣传员等角色,积极参与国防教育、政策讲解、普法宣传、环境保护、文明创建等工作。

7.深化志愿服务。实施军休干部银色人才开发工程,区分类别,建立“军休银色智库”和“军休志愿服务人才库”。鼓励军休干部在调查研究、国防教育、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为党和政府决策建言献策、提供参考。组建各类军休志愿团队,积极创建军休志愿服务品牌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开展“1+X军休助学助农助训”活动,倡导军休党支部在赞助贫困学子、献策美丽乡村建设、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等领域为高质量开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军休力量。

8.加强创业支持。支持军休干部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专家服务基地、农民合作组织等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推广等活动。有创办小微企业意愿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并享受贷款贴息等融资优惠政策;从事个体经营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9.办好军休大学。通过单独办学、联合办学和引入社会力量办学等方式创办军休大学,丰富军休大学教学内容,推选精品课程;鼓励军休干部发挥自身能力特长,开设军休干部讲堂;实现军营“大学校”与社区“大学堂”无缝衔接,打造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阵地品牌。

三、规范军休干部日常管理

10.规范出国审批。师级军休干部出国(境)证件由所在军休机构集中保管,出国(境)须经审批。需要出国(境)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军休机构主要负责人签署明确意见,报上一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审批,审批手续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其所持出国(境)证件,应在回国(境)后10天内,交回集中保管单位。团级及以下军休干部出国(境)不需审批,但须在出国(境)3天前向所在军休机构报备。军休管理部门应建立书面或网络审批、报备制度,提高服务效率。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建立与出入境管理部门的联系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军休干部出国(境)情况。出国(境)时间较长的军休干部应当每季度汇报在国(境)外的思想情况,军休机构应当每月至少与军休干部联系1次。对在境外失联6个月(含)以上,或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报备手续私自出国(境)的军休干部,军休机构应及时报告上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暂停发放其离退休费;在积极调查摸清有关情况,军休干部本人回国按有关规定处理后恢复并补发停发期间的离退休费。暂停、恢复和补发离退休费的决定由所属军休机构上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作出。

11.规范兼职行为。严格管理军休干部参加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兼职行为。根据中央和国家有关规定,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军休干部兼职社会组织的业务应当与退休前工作业务或特长相关,其特长应有政府部门颁发或认可的合法证书。师级军休干部拟在社会团体兼职的,应向其所在军休机构提出申请,并逐级报省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审批。团级及以下军休干部,由其所在军休机构报上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审批。军休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的其他管理要求,参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问题的通知》(中组发〔2014〕11号)有关规定执行。

12.规范言行纪律。加强对军休干部著作出书、发表言论、授课讲学、继续从业等事项的规范管理。军休干部从事上述行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向所在军休机构报备。对军休干部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发表与党中央精神相悖的言论等问题,要坚决制止、严肃处理。军休干部违反党规党纪的,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作出处理,并及时调整受重处分军休干部的相关待遇。

四、扩大军休干部服务保障供给

13.融入社会养老。落实符合条件的军休干部享受安置地老年人同等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等福利补贴政策。借助地方优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通过“网络军休所”等平台为军休干部提供社会养老资源信息,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军休干部入住社会养老机构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14.丰富养老形式。可利用系统内闲置房产资源,采取协议签约、合作共建等方式,选择信誉好、质量优的养老服务提供方,为军休干部尤其是失能、失智、独居、空巢等重点人员,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多元化、专业化服务。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手段和智能监护、应急呼叫等信息化技术,实现“管家式”居家养老,提升养老服务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15.推进适老改造。结合浙江省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推动军休机构和军休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军休干部集中活动场所和军休小区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采取加装电梯、改造扶手、铺设坡道、墙壁家具边角钝化等方式,更好方便军休干部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提高活动和居家生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16.纾解就餐难题。军休干部集中居住人员较多的小区,可以跟街道社区合作共建社区老年食堂,便于军休干部就餐。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引入餐饮公司设置服务点或签约外卖配送等方式,提供优质便捷的助餐服务。

17.优化用车保障。积极推行军休机构保障用车社会化。充分运用社会化约车平台或政府机关租车服务平台,搭建网上约车服务体系,为军休干部提供便捷出行服务。

18.集约办事服务。推广使用全国军休服务信息化平台,充实与军休干部切身相关的医疗、康养、办事、就餐、用车、家政、交通、公园等本地多元化服务网络资源,为军休干部提供终端一站式资讯信息、党建教育、生活办事和便民优待等服务。

19.重视身后服务。军休干部去世后,及时安排军休机构负责同志慰问吊唁、发布讣告、书写生平,协助家属组织告别仪式等事宜,按规定落实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等待遇。

20、充分享受优待。符合条件的军休干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同等享受国家给予现役军人的抚恤优待;按规定享受本省各级人民政府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基本优待目录清单规定的优待内容以及其他未列入清单、尚在实施的优待项目。

五、提升军休干部医疗健康服务

21.加强健康体检。每年组织军休干部进行1次健康体检,体检标准按照安置地同职级离退休公务员标准执行;已高于的,可维持原标准。鼓励社会健康服务机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军休干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指导军休干部做好日常健康护理。

22.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军休干部积极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军休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广在线咨询、微医问诊方式。积极争取驻地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优先在军休干部集中居住区域设置医疗点,实现小病有指导,大病心不慌,提升军休干部健康素养和健康管理水平。

23.加强健康优待。军休干部按规定纳入安置地医疗保险并享受本地同职级离休退休公务员同等医疗待遇和医疗补助,涉及经费除中央财政定额拨付外,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确保医疗保障有序衔接。省军区系统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协调各地军队医院对军休干部在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入院等方面给予同职级现役军人同等水平的优先,以及就诊场所、病房条件优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军休干部服务需求,优先提供“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4.加强健康管理。军休机构要加强应急管理建设,制定卫生、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当地120急救系统建立协作机制,落实值守制度,加强相关业务培训,增强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慰藉,努力保障军休干部生命健康安全。有条件的军休机构可设置康复室,采取购买或社区租赁等方式配置康复辅助器具,满足军休干部康复需求。

六、建立军休干部荣誉疗养制度

25.组织荣誉疗养。地市级(含)以上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建立军休干部荣誉疗养制度。对服役期间荣获(含)国家级二等奖、部级一等奖、大军区荣誉称号、荣立平时二等功、战时三等功等以上奖励和或移交安置后作出突出贡献获得省部级(含)以上表彰的军休干部,分层级、分批次组织荣誉疗养。荣誉疗养管理办法由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商同级财政等部门制定。

26.丰富疗养资源。组织军休干部荣誉疗养活动,优先使用本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自有疗养资源,资源不足时,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

27.加强疗养管理。荣誉疗养应坚持以休为主、安全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适当安排时事政治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内容,让军休干部既愉悦身心,又受到教育。荣誉疗养以省内疗养为主,其他事项参考省总工会关于职工疗休养有关规定执行。

七、拓展军休干部服务保障渠道

28、探索资源共享。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要主动对接同级离退休干部管理部门,将军休干部工作纳入本级老干部工作体系,积极协调地方老干部(老年)活动场所、老干部(老年)大学等设施平台对军休干部开放。探索建立军地“休养资源共享、文化活动共建”机制,逐步实现军地老干部活动场所互相开放、互助互享。

29、盘活军休资源。军休机构固定资产专项用于军休工作,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入账管理。根据军休干部居住分布实际,采取改建、扩建、新建、购置、租赁、置换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积极盘活现有军休机构用房资源,在军休干部集中居住的区城设置服务站(点),建立完善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规模适当的活动场所;军休干部少、未专设军休机构的县市,可考虑与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或社区老年服务站、活动中心合作共建,方便军休干部就近就便参加活动和接受服务。

30、引进社会力量。积极引进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军休干部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精神关爱、代际沟通等服务。在现有编制范围内,有条件的军休机构可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支持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

31、提高经费效益。各地财政按规定做好军休经费保障,统筹用好中央财政和军队方面安排的军休经费,可按规定用于军休干部党组织书记工作补贴、文体活动、疗养体检、参观见学、红色教育、慰问、探望、订阅各类学习刊物支出。中央下拨的军休经费结余按规定报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后使用。

32、建设智慧军休。利用本地网络和数字发展优势,借力数字政府建设,构建“党建统领、智能管理、社会供给、精准服务”的“智慧军休”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军休服务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军休干部电子档案库,提高军休经费分配和军休干部工资发放信息化水平,建设“浙军休”服务管理系统,促进军休管理服务数字赋能。

八、完善军休服务管理考评机制

33、强化工作基础。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基本建设,持续推进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服务模式转型升级等工作,加大军休服务质量考评力度,努力实现军休系统基层建设过硬、基础工作过硬、基本能力过硬。

34、确保机构稳定。在推进各项改革中,要确保军休工作的机构编制稳定,工作经费、服务用车等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中央下达的军休机构编制须专门用于服务军休干部,不得挤占挪用;要加大对军休机构建设的检查督导力度,将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纳入退役军人工作绩效评价,以及双拥模范城(县)评比表彰等考评体系。

35、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军休机构队伍建设,在编制员额内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优化队伍结构,编制内军休工作人员要保持在职在岗,专职从事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确保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军休工作队伍培养提高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岗位练兵、交流轮岗、承担重要任务等多种方式,促进军休工作者增强大局意识,拓宽工作视野,锤炼过硬作风,提高业务和数字化工作水平。

36、规范服务评价。建立以军休干部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突出对军休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考核,利用全国军休服务信息化平台,定期开展军休服务管理量化打分;开展军休机构规范化建设(示范创优活动),进一步提升军休服务管理水平。

移交政府安置退休士官的服务管理参照本意见执行。

各市要充分认识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浙江省民政厅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

浙江省军区政治工作局

浙江省军区保障局

2021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