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军休干部口述历史系列展播 | 佛国山上的英雄们

发布日期:2021-12-10 14:59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张广泽,正团职,中共党员,江苏省徐州市人,1935年8月出生,1953年1月入伍,1991年3月退休,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第二中心徐戎休养所军休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三等功2次。

点击播放视频

路遇彭德怀

当兵训练两三个月以后,我被分配到65军583团一营一连,从镇江坐火车奔赴朝鲜。下火车以后,我们继续夜行军,徒步行军上战场。

行军途中,我还遇到彭德怀的汽车经过,车灯没开。不一会儿飞机炸弹就下来了,大家都在那里骂骂咧咧地隐蔽起来。朝鲜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没什么地方好躲的,一旦飞机袭击,危险可想而知。

我们到前线就展开战斗了,刚开始有些同志还是害怕的。我去的时候每个班已经补充了五六个新兵。晚上站岗不固定,是流动岗哨,子弹都要上膛。

战场上一片火海,有时候炮弹的烟雾就像迷雾遮住了人们的视线。

在金城战役中,弯弯曲曲的坑道坐满了我们出征的战士。信号弹出现之后,我在洞口往外看去,一片火海,分不清是炮弹还是火焰。

听老兵说,敌人最厉害的就是炮火。美军一个炮兵连有7门炮,还有汽车拉炮,我方最多只有5门。开始时志愿军没有飞机,地面对付飞机只有少量高射炮,主要靠战士架着机枪对空射击。

佛国山上的英雄们

志愿军的对手不仅物质强大,狡猾程度也是空前的。

第五次战役时,联合国军摸到志愿军“礼拜攻势”的规律,并策划了针对性的阴谋。志愿军那会儿打仗有个特点:背的粮食最多够五六天,七天就可能没吃的了,后勤跟不上。

美国抓住这个特点,我们不撤不行。部队打到汉城时后勤达到极限,只能主动后撤。敌军见志愿军停止攻势,紧紧追击上来,企图不让志愿军喘息,向后压迫志愿军。

为掩护主力部队整补再战,我们583团承担防御任务。军长师长命令我们这个团守佛国山,5天不能撤。这里有多条公路铁路通过,位置极为紧要,志愿军只能依托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坚守。

阻击部署以583团3营为主,又以该营9连为主力。1951年5月4日起,美骑1师一部在十多架飞机、数十辆坦克和火炮掩护下进攻佛国山,13次进攻均被击退,7昼夜毫无进展。敌人有重炮,我军最大的是八二迫击炮,其他都是六零炮等小炮,却让敌人不能前进一步。

特别是最后一天的13个小时内,敌军连续冲锋7次,次次败退。1951年6月3日《人民日报》专文称赞《佛国山上的英雄们》,其中记述阻击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战斗进行到最后时,九连的六零炮弹打光了,只剩下些手榴弹。勇士们就用手榴弹打垮敌人两个连七次冲锋。第二班和一个机枪组据守在靠山角的工事中,敌人借着烟幕从三面冲到工事前沿。这时连手榴弹也无法使用了,勇士们就跳出工事和敌人拼刺刀,把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地挑死在阵地前沿。”

连长、副连长牺牲了,接替指挥的指导员赫玉忠也负伤了,最终以伤亡七十多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超额完成任务。583团9连因此战的英勇顽强被授予“佛国山上的大功连”荣誉称号,赫玉忠等4人被荣记一等功。

当时巴金先生到朝鲜战场采访,第一个来的就是我们583团。他到前线以后,看到一下雨,土都是湿的,战士穿的鞋,潮湿得快要霉烂了,只得一个星期换一次,巴金很理解,他说心疼你们,战士真不容易。

朝鲜战争结束后,没过多长时间,我们部队就组织移防,跟朝鲜人民军交接时将武器装备都给了他们,每个排留2支步枪,每个人留2枚手榴弹。

(厅军休处供稿,口述/张广泽,记录整理/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