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飞鹰,翱翔在风雨之间,心中热血难眠,激起狼的属性……”东阳市南市街道复夏小学内,传来激情的朗诵声,全校508名学生站在吴复夏的墓前,深情缅怀英烈。80多年来,这所由吴复夏抚恤金及其家人捐献田产建起来的学校,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祭扫活动,重温烈士的丰功伟绩,弘扬烈士的爱国奉献精神。
80多年来,清明祭扫一直在延续
当日,阳光和煦,吴复夏之墓静静位于校园一角,旁边圆柏苍翠,红花檵木吐着新蕊,尽显春的气息。墓前矗立一碑,刻着吴复夏的生平:吴复夏,东阳西坞人(1911-1938),1927年考入金华一中,1931年日寇侵华,抗日救国中央航校招飞行员,当时吴复夏读高二,借用学友金馥桂高中毕业证书考取中央航校,毕业后任见习教练,晋升中尉。
1938年3月16日,奉命驾机袭击已被日军占领的杭州笕桥机场,炸毁敌机十一架,军火库四座,炸死日军二十余人,返航时在富阳上空遭数倍日机阻击,轰炸机体大速慢,中弹起火,吴复夏命令友机返航,同机驾驶员射击手跳伞,驾机发现地面村落密集,几次拉升避让未成,急转弯离村200米处壮烈牺牲……
中午时分,复夏小学的同学们排着队来到操场,面向吴复夏之墓站立,手里拿着亲手做的白纸花,表情肃穆,默哀致敬。校长潘培梁给学生们讲起了吴复夏的英雄故事:
“烈士灵柩回到东阳,东阳县政府组织万人含悲迎祭,7月5日葬于西坞西山沿。毛泽东从延安给吴氏家属寄来慰问信,称吴复夏‘具有民族气节,对敌英勇作战,对国家作出伟大贡献’。周恩来题词:‘凌空伐挞,吾军所赖;成功成仁,精神永在。’吴复夏烈士牺牲后,其家属根据烈士生前遗愿,用一万元抚恤金,连同60亩田产,另拨出15亩良田作校基,在西坞村筹建小学。学校于1939年1月奠基动工,1940年竣工,1941年正式开学,办学至今,已经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多名教授、博士从这里走出……”
这些故事,潘培梁熟稔在心。1980年,年幼的他走进复夏小学读书,每年清明节,校长都会组织学生祭扫吴复夏之墓,并在墓前宣讲烈士事迹。40年过去了,2020年,潘培梁回到复夏小学担任校长,每年清明节,他也像众多前任校长一样,组织全校师生祭奠吴复夏,给学生们讲吴复夏的故事。
建校80多年来,吴复夏的事迹一直在学校流传,吴复夏的精神一直在激励师生。每年清明节的祭扫活动,一直在延续。
缅怀烈士,不止在清明时节
敬献花篮、诗歌朗诵……祭扫活动简朴,却不失庄重。一年级孩子们努力踮起脚尖将纸花放在吴复夏墓上的情景,令人动容。
六年级的李紫晗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来自湖北咸宁,在这里读了3年书,知道吴复夏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面对强敌,他没有退缩,而是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这让我明白,英雄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的历史中,在我们的家乡里。作为小学生,我们或许无法像吴复夏那样冲锋陷阵,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精神:认真对待学习,不怕困难;热爱祖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责任,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她的发言,道出了众多学生的心声。
三年级老师王妙说,当年她还在求学时,便听闻东阳有一所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学校。去年夏天,她来到这里任教,在位于学校的复夏纪念厅中,详细了解了吴复夏为国捐躯、叮嘱家人捐出抚恤金建造学校的事迹,深受震撼。她在发言中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以吴复夏烈士为榜样,将信仰化作前行的动力,把担当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在此祭奠的,不应仅仅是墓碑上的名字,更是那些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坐标。”
当天,东阳市南市街道南溪小学也派师生代表参加祭扫活动,向吴复夏之墓献上了鲜艳的菊花,校长吴黑雷还在墓前三度鞠躬。几年前,吴黑雷在复夏小学担任校长之职。在他看来,吴复夏不仅仅是西坞村的英雄,更是东阳的英雄,还是中国的英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吴复夏等烈士的热血和青春换来的,我们应该让老师学生来祭奠先烈,铭记他们的精神。”吴黑雷说。
近年来,复夏小学充分利用复夏资源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我爱复夏》,除了在清明节祭扫吴复夏之墓外,还结合四个时间节点举办活动——每年3月16日,在吴复夏牺牲日,举行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每年3月24日,在吴复夏诞辰日,开展科技节活动,组织飞机模型制作与飞行比赛;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开学典礼,让学生牢记历史和使命;9月30日,在中国烈士纪念日,组织师生唱红歌,用歌声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
(东阳市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