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紧扣“全周期管理、全链条服务、全方位考评”三大主线,创新构建“党建引领、服务保障、教育赋能、考评驱动”特色管理模式,持续擦亮“潮乡老兵121”服务品牌,扎实做好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间的服务管理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政治向心力
组织转接无缝化。严格落实退役士兵党员组织关系“一站式”转接机制,确保30天内完成组织关系转接至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实现“即到即接、即接即管”,确保组织生活不断档、不掉线,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教育管理常态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通过“三会一课”、红色教育基地参访、英烈纪念日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教育,引导退役士兵党员践行“退役不退志、离队不离心”的庄严承诺,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纪律监督严格化。明确“五个严禁”行为规范(严禁打架斗殴、酗酒闹事、酒后驾车、赌博嫖娼、非法上访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联合纪检部门定期开展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培训,并签订承诺书,确保待安置期间“零违纪”。
优化服务保障,提升民生温度线
保障体系立体化。建立“基础保障+应急救助”双轨机制,按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足额为退役士兵发放生活补助,对因重大疾病、突发事故致困的家庭实施临时救助,发放帮扶资金,确保过渡期基本生活无忧。
服务流程集成化。创新“并联办理”模式,1个月内完成养老、医疗保险接续并开具落户介绍信,依托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集体户解决无房士兵落户难题,实现“报到即参保、落户少跑腿”,切实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外出报备规范化。严格执行“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制度,联合公安部门建立外出报备及动态监管机制,实时掌握人员动向,备案登记率达100%,未发生失联脱管现象,切实做到“行踪可溯、管理闭环”。
强化教育赋能,锻造发展生力军
适应性培训精准化。根据地方工作需求,围绕基层治理、政策法规、心理调适等内容开展适应性培训,保证参训率100%。创新“理论+模拟”教学模式,设置矛盾调解情景演练等课程,学员满意度达98%,助力退役士兵快速适应地方岗位。
顶岗锻炼实战化。安排退役士兵到市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及基层单位开展60天以上顶岗锻炼,参与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实践锻炼任务,帮助了解地方工作内容、熟悉地方工作节奏和相关纪律制度,切实提升岗位胜任力。
志愿服务品牌化。深化“潮乡老兵121”志愿服务品牌,引导退役士兵积极参加献爱心、送温暖、做好事、保平安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展现退役军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担当,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
创新考评机制,激发担当内动力
量化考评清单化。制定《待安置期间日常考评量化表》,从政治学习、公益活动、实践表现等八个维度设置考核指标,实行“日记录、周汇总、月公示”动态评分机制,待安置期结束后考评表随档案移交被安置单位。
联合评审协同化。建立“事务局牵头、多部门联动”考评机制,联合组织、公安和人武部等部门,以及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通过档案审查、实地走访等方式综合评分,考评结果按规定公示5个工作日,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结果运用导向化。考评结果作为安置单位安排具体工作岗位重要参考依据,助推优秀退役士兵担任基层骨干。通过结果运用,激发退役士兵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实现待安置期管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作为”转变。
(海宁市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