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 | 推动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9-27 14:37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杭州市临平区积极探索扎实做好新时代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方法路子,于2022年10月26日挂牌成立临平区“运河学院”,成为浙江省内首家区属退役军人学院,也是首家以“运河”命名的教育培训学院。“运河学院”成立以来,瞄准当前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痛点难点问题,大胆创新、思进思变,累计培训退役军人近2000人,帮助一大批退役军人完成从军营到社会的适应转变。

变“零散学”为“系统学”,搞好顶层设计,强化教育培训系统性。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分管区领导为院长、临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分管负责人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相关负责人为副院长的组织架构,把握学院建设方向;吸纳部分兵支书、退役军人服务站轮值站长等退役老兵和学员代表担任班长、班委和组长。结合年度任务和退伍季等时间节点,制定全年教学计划安排、具体培训方案和组织实施计划,把握全年培训进度。“运河学院”成立以来,区领导多次牵头专题研究退役军人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并制定了《“运河学院”--退役军人人才技能提升计划》。优化培训体系。根据退役军人实际需求构建培训体系,形成包含适应性培训、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和在岗持续培训的全生命周期覆盖培训课程体系。在士兵退伍后第一时间组织适应性培训,开展思想引导、政策宣讲等课程。对复学和有就业需求的退役士兵,组织开展社工、互联网营销、无人机等11个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对已在岗的退役军人,特别是社工、公安辅警、服务站轮值站长和工作人员等退役军人比例较高的职业,持续开展岗位能力提升培训。目前,已有378人参加适应性培训,800余人参加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200余名兵支书以及退役军人身份的公安辅警、社会工作者等参加能力提升培训。动员多方力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充分调动辖区镇街、部队、学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完善教学师资、场地、经费和保障力量。聘请专家团队组建“运河学院”师资库,建立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为主体的教学实施班子,吸纳各行业专家、教授、典型和企业家等。在各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军创企业等挂牌设立分院和流动课堂,下沉“运河学院”至各镇街、每名退役军人,截至目前,“运河学院”有专家团队60余人,设立8个分院和流动课堂。

变“常规课”为“特色课”,紧贴实际特点,打造运河学院特色性。深化临平特色。将区域内运河文化、宋韵文化、双拥共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特色成果与“运河学院”建设紧密结合,利用适应性培训开展“研学之旅”,让退役军人通过“退役第一课”走近临平、了解临平、扎根临平。截至目前,在新宇村开设“习近平总书记生态高效”农业基地、双桥村甲鱼馆、飞翔水产基地等8个流动课堂。强化实践元素。运河学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在邀请专家教授集中授课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参观见学、座谈交流等元素。“组织参观临平区双拥陈列馆、参与烈士公祭日活动等,强化身份认同,凝聚思想共识;走进高校校园感受大学氛围,接触前沿思想观念;参观杭州城市规划馆、艺尚小镇等,感受家乡变化、感悟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前景。截至目前,举办特色实践活动10次。运用数字手段。依托中军职达线上教学平台,开辟网上“运河学院”,将思政教育、典型事迹、法律普及、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课程搬上网络,与线下培训相互融合、互补支撑、彼此赋能,切实提高培训覆盖面和影响力。目前,线上课程观课率达到90%以上,累计点击3000余次。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化氛围激励,增强学习参训自觉性。崇军氛围熏陶。突出“军”元素,强化“运河学院”品牌标识,吸纳充实驻地部队、军队院校专家教授、军创企业家、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工作人员等师资,充分发挥优秀退役军人代表的传帮带作用。通过重穿军装、重温“军事日”、走访军创企业等活动,在激发自豪感的同时强化责任心,提高积极学习、提升自我的主动性。活动任务牵引。树立“任务面前‘运河学院’先上”的鲜明导向,以活动任务为牵引,为退役军人搭建展示自我、展现退役军人风采的平台。在杭州亚运会期间,“运河学院”广泛发动、层层选拔,遴选24名退役军人志愿者作为FOP医疗点医疗急救协转人员,圆满完成49场赛事的医疗志愿服务保障。就业创业激励。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与老板电器、春风动力等规模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对培训结业的退役军人予以就业推荐。同时,积极开展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培训,进行创业孵化,通过“退役军人创业带动退役军人就业”,切实提升退役军人就业质量。据统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退役军人培训结束后三个月内就业率达到98%,有15人在参加培训后成功创业。

(临平区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