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纯粹救援者”的军人烙印

发布日期:2024-09-02 08:50 信息来源:南方周末 浏览次数:

“内部的管理,仿照部队的称呼和编制进行打造。”马建华说,部队生活给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归社会后,依然希望能继续利用自身技能贡献力量。

“生意人的钱,本身就是从老百姓手里挣的,老百姓需要时,就捐出去,这相当于有进有出。”

这份需要24小时待命的公益事业,没有工资,还伴随着未知的风险。信念来自为社会作点贡献的“纯粹感”


8月的广东,已连续下了好几天大雨。

深圳市退役军人红星应急救援队(下称“红星应急救援队”)队长郑建军无暇顾及其他事,连日来都在带领队员们执行救援任务。

需要应急救援队出动的情况,大多数发生在白天。有时,早上十点钟就会接到通知,或者一大早就被电话铃声惊醒。不过,深夜的电话同样频繁,常常是在三四点钟,打断队员们的沉沉睡梦。

8月20日这天,佛山市南狮退役军人救援队(下称“南狮救援队”)队长马建华赶往广州,与广州市南沙区红棉退役军人应急救援中心、深圳市红星退役军人应急救援中心,商讨建立跨区域应急救援协作机制。

这些退役军人,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专业技能,这样的背景,造就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多元化。这些需要24小时待命的救援队伍,没有工资,还伴随着未知的风险。

郑建军和马建华从不计较。“每当看到那些因我们而转危为安的面孔,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无论是外出开会、出差,只要有紧急集合的号令,他们都像回到部队那样,全力做到随叫随到。

“有时救援队的工作节奏总是很紧凑,刚完成一单,紧接着可能又会接到第二个任务。”郑建军说,“我们不仅服务于深圳,还服务整个广东,甚至全国。”

“退役军人政治信念坚定、使命责任强烈、作风素养过硬。”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王创厅长认为,通过健全完善平战结合的志愿服务体系,发挥退役军人专业性、纪律性强优势,引导退役军人投身应急救援和拥军支前,将推动退役军人成为支持应急应战的精锐力量。

“勇气”

在南狮救援队副队长赖泽鹏看来,退役军人做好救援工作,关键点是“勇气”二字。

2023年河北涿州泄洪,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位中风的老人被困在家中。房子被高高的围墙包围,水流泛滥,村庄的出入口被急流封锁,现场的救援队无一能进。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绝望的气氛弥漫现场。

经过一番讨论,赖泽鹏和队员们商量,决定想办法硬闯进去。

水流湍急,普通的船只根本无法靠近。于是,他们借助应急局提供的冲锋舟,凭借它的强大马力,迎着急流而上,成功地冲过了急流。

然而,眼前又是一道围墙,阻挡了继续前进的道路。赖泽鹏鼓起勇气,决定用冲锋舟与围墙猛烈相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随着几次撞击,围墙终于被撞破,水流瞬间涌出,裹挟着他们向后退去。

在那一瞬间,赖泽鹏的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凭借着在部队训练的海陆两栖经验,他迅速调整方向,稳住船身,最终成功驶离了危险区域,并迅速进入村庄,找到那位被困老人。

今年4月份,广东省英德市出现连续性强降水,下辖的大湾镇受灾严重,房屋大部分被淹,断水停电。一对85岁的夫妻,他们被困家中三四天,已身心俱疲。

在转移他们时,赖泽鹏潜在水中,把其中一位老人扛坐在头顶上。等到达安全地带时,赖泽鹏发现屎尿顺着头顶流下来。

这一幕让队友们心中五味杂陈。“但大家都默默忍受着,没有人抱怨。”赖泽鹏说,在关键时刻,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只需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这样的勇气,也发生在郑建军身上。

每次水域打捞,郑建军总能感受到参与队员们的情绪波动。有人甚至一个星期都没能睡好觉,吃不下饭。幸好队里有心理咨询师,专门为需要的队员提供支持。

今年6月份,队里开展水域打捞救援工作。那次行动,郑建军共派了8名队员。

到达现场时,周围聚集了许多警察和群众,所有人的心情异常沉重。郑建军和副队长徐法勇两人一起下水,通过生命探测仪,终于锁定了救援目标。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郑建军看到遗体时,心中难以言表的滋味,还是涌上了心头。

彼时已经接近晚上八点,遗体在水中泡了很久,面目全非,令人毛骨悚然。

“我们是公益性质团队,不收费。”郑建军说,经过家属确认同意后,才能开始行动。

在救援的过程中,要用绳子将遗体固定住,以防在拖拽过程中被冲走。每一次用力都要格外小心。如果遗体再次沉入河底,重新定位会耗费更多时间。

在整个过程中,郑建军和队友们都佩戴着口罩和防护手套,确保自身的安全。他们也始终明确自己的职责:将遗体安全拖到岸边,交给警方和殡仪馆后续处理。

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想要加入退役老兵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不仅要有勇气,还需要经过“层层考验”。

马建华透露,在招募队员时,优先考虑退役军人和党员,以及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志愿者。而一线救灾队员必须获得国家救援证,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救灾工作。

在红星应急救援队,每年都会设置考核指标。如志愿者需要达到150个小时的服务时长,以及50个小时的训练时长、30个小时的培训时长。如果未能达到考核标准,可能会被调至后勤保障团队,不能继续担任一线救灾的角色。

“之所以如此严格,是为了救援中保障绝对的安全,同时确保每位队员都具备精益求精的能力。”郑建军说,他想将一线突击队员培养成多项技能的精英。“就像在部队一样,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救援任务。”

“纯粹感”

在救援队伍里,今年30岁的赖泽鹏是少有的特种兵退役军人。

在部队里,赖泽鹏参与了不少前线重要任务。或许是因为在农村长大,儿时已习惯在大山里跑动,“身体协调性好,反应快”,因此在部队备受重视。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赖泽鹏膝盖不幸撞到了坚硬的地面。虽然不算重伤,但膝盖的伤势对于他来说,再也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任务,只能转为后勤。

这让赖泽鹏觉得十分遗憾,他不想就这样“躺平”。

退役后,赖泽鹏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长城国防教育基地工作,负责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的军训等工作,一干就是好几年。

他经常和一群退役军人聚在一起,也因此结识了马建华。

马建华在广东生活了25年,而他的志愿者之路,已经走过了23个春秋。刚开始,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直至2014年转向应急救援领域,从那以后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2020年3月,赖泽鹏、马建华们围坐在无人机训练基地会议室里。闲聊间,谈起了退役军人的未来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话题。

彼时,恰逢国家已经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随后又成立了各级机构,退役军人的身份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讨论的深入,几位退役军人开始意识到,“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马建华与“参谋长”叶石兵相视一笑,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我们可以尝试做些应急救援的工作。”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赞同。

大家都觉得这个方向更为纯粹、直接,也更能体现退役军人特有的情怀和技能。

在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后,2020年12月,南狮救援队正式成立了。以1支救援队伍、6个训练基地、3个供应保障链、6项志愿服务为架构,培育平战结合的救援尖兵。

“内部的管理,仿照部队的称呼和编制进行打造。”马建华举例,队里有政委、参谋长,还有党支部、后勤保障部、数据部、无人机分队、道路救援大队等。“分得很细,和在部队一模一样”。

他说,部队生活给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归社会后,依然希望能继续利用自身技能贡献力量。

队伍成立初期,只有七八个人。他们将消息透露出去后,渐渐有些退役军人主动联系,表达加入的意愿。

来自重庆的羊梦杰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本在另一支救援队工作,参与了国内大部分的重大救援行动,有着非常丰富的救援经验。他还考取了国际救援证,必要时有出国参与救援的资格,是目前队里证书级别最高的。

很快,越来越多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一些来自广东部队的前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背景。

“正是传承了英雄部队作风,将团队取名为‘南狮’。”马建华说,这份荣誉不仅象征着根基,也激励着他们在为社会服务中,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这种只想要为社会做点贡献的“纯粹感”,郑建军深有感触。

在三年的军旅生涯中,不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救火救灾,郑建军经历了各类演习和实际任务,经验十足。退役后,郑建军选择了协警岗位,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再后来,他又尝试了多种工作,做过销售,卖过保险,管过内勤。

到2016年,他在深圳创业开了一家酒店,生意起初相当不错。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郑建军带来了巨大打击。最终,他不得不选择将酒店出售,以减轻经济压力。

“无所事事”期间,郑建军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到抗击疫情行动。他和其他志愿者们主要在社区一线服务,协助进行扫码、物资派发和核酸检测等工作。

由于服务面越来越广,郑建军希望通过倡议书的形式,凝聚起退役军人的力量,一起加入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

说干就干,郑建军通过战友群等渠道进行号召。他建议,由于疫情不便聚集,退役军人志愿者们就地服务,直接到社区工作站报道。

2021年,经人推荐,郑建军接任深圳红星救援队秘书长,开始负责统筹和协调各项工作。同年,他组织一批老兵参与河南郑州“7·20”救灾行动,救援成效显著。

随后,在上级领导的鼓励下,郑建军决定重组红星应急救援服务队,吸纳更多退役老兵参与志愿服务。

为了让志愿者们能够践行服务,郑建军亲自承担起培训的责任,并明确队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作为政府补充应急救援力量,这里对大部分退役军人来说有一个归属感。”郑建军说,目前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宣传和业务指导等方面,都给予应急救援服务队很大的支持。“让人更加想要去做一些事情”。

目前,红星应急救援队已是一支规模化的山地和水域多领域的专业救援队伍。郑建军说,在这个和平时代,退役军人还能在社会中发挥“余温”,贡献自己的力量,很难得。

“情绪”

当过兵的人,面对生死,会比常人更冷静。

2024年6月,一场大暴雨,给梅州带来罕见的洪涝灾害。“孤岛村”平远泗水镇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处发生滑坡,有房屋被冲毁,通信信号一度中断。

当南狮救援队乘坐直升机抵达时,河流的水位依然很高,岸边的树木倒伏,现场一片狼藉。

各式各样的情绪,时常考验救援队员。

2021年7月,突如其来的洪灾席卷了河南省,多个地区沦为一片汪洋。

深入灾区,让羊梦杰心头一紧的是,眼前有一处养老院,一楼已经被水淹没,救援队小心翼翼地进入到养老院二楼,发现许多老人手上仍挂着吊瓶,面色苍白,神情恍惚。

转运的过程异常艰难。救援艇在水面上摇晃不定,感觉快要被冲走。

队员们使用绳索将老人们固定在轮椅上,确保他们能够安全地被转移到救援艇上,最终成功转移。

羊梦杰记得在救援过后,救援队乘车返程。车辆缓缓在村庄路上行进,很多村民走出家门,送羊梦杰他们离开。忽然一位阿姨将手中提着的包子和馒头像雨点般“扔”到了车里。

“这些村民自发的,成群的夹道欢送。”羊梦杰回忆,那会大家齐齐高歌《团结就是力量》。他说,也就是这样真实的时刻、真实的情感,成为救援队一次次出发的动力。

“坚持”

郑建军觉得,由退役军人组建起来的救援队“更淳朴”,“军人之间的氛围和纪律性,大家劲往一处使”。一些民间救援队伍鱼龙混杂,组成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导致有分歧。

这种齐心劲,也让这群老兵们不计较金钱。

一进队里,羊梦杰就捐赠了10台救援摩托车,在梅州救灾时捐赠了三台发电机,有效缓解了当地停水停电的困境。徐法勇也给队里捐赠过几十万元的物资。

在赖泽鹏看来,在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同时,把多余的钱拿出来做善事,是积德。“生意人的钱,本身就是从老百姓手里挣的,老百姓需要时,就捐出去,这相当于有进有出。”

2021年,原本赖泽鹏计划要和其他企业签署一份大额业务合同,所有的工作都已准备就绪。然而在赴约前,赖泽鹏接到队里的电话通知,立马前往河南抗洪救灾,同时打电话给签约客户解释原由。

马建华介绍,对于南狮救援队而言,资金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组成:一是爱心企业慷慨捐赠;二是不少政府部门在安全生产月或消防宣传月时,愿意以购买安全培训服务的形式进行合作;三是佛山红十字会授予队里“红十字会救援证”的考证资格,可不定期举办此类考证活动。

资金的支持对于提升救援效率,以及保障队员安全至关重要。郑建军很感激,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关爱行动基金”为他们筹集经费。

他说,就连每年的基础保险费用也可以从中拨款,确保每位队员都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当他们执行特殊任务时,还会临时增加高额保额,减少后顾之忧。

马建华拿起一件价值一千元的救生衣,前后展示着。“救生衣质量非常好,即使被两个人拉着都沉不下去。还有专业的头盔,都是局里捐赠的顶级装备”。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有这些资金和物资来源,但全国的救援队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马建华坦言,无论是个人、爱心人士还是企业赞助,筹集资金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郑建军动容地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所做的这一切,都源于退役军人骨子里“为人民服务”的深刻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