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 | 82年前的生死大营救

发布日期:2024-05-06 14:14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近日,衢州市柯城区双港街道汪村村迎来一批特殊客人——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由此揭开82年前的一场生死大营救感人故事。

1941年12月7日,日本飞机对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实施疯狂攻击,美国经历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天。次日,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4月18日美国空袭日本东京,也被称为杜立特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的首次空袭。空袭东京结束后,美军轰炸机按计划飞往浙江衢州等机场降落。由于轰炸机提前起飞,使得飞行距离增加,燃油告急,通讯中断,机组人员被迫弃机跳伞。对于他们来说,这场生死历程才刚刚开始。一场由中国人民自发的生死大营救由此展开。

1942年4月19日,被营救的“杜立特突袭行动”首批队员来到汪村村新塘底的这个防空洞里,前后共有51名队员集中于此,度过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当天上午,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一行走进汪村村,探寻先辈的足迹。

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一行走进新塘山石室,看到精心布置的用餐和休息场景,墙上投影“我从来没遇到过像他们这样真诚、爽快、朴实的好人,而且他们已经打了5年的仗了”等摘自美国飞行员们日记的话语,令人动容、久久伫立。据了解,这里曾先后集中5号、11号、12号和14号四组机组的51位突袭队员,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5号机组成员魏尔德·康特伯格的外孙乔治・邓肯・康特伯格,在新塘山石室门口铜像中找到自己外祖父的身影,他抬手拍了拍“青年外公”的肩膀,与其“对话”。他在参观时情不自禁地捡起防空洞中的一块小石头,细细摩挲,随后又默默放回原处。

“2018年3月份我来过一次,这次不仅感受到历史,更看到了变化,我愿意常来。”提及小石头,乔治・邓肯・康特伯格有些动容,“我想感受外公曾经到过的地方,但我不能带走它,把它留给历史才是最好的归宿。”

空军航空第十三总站遗址的陈设,详细讲述降落在浙皖闽赣等地的美国飞行员最后在柯城汪村村集合,再一批批离开衢州的史实。在空军航空第十三总站遗址门口,苏珊·奥扎克向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郑伟勇询问:“我的父亲,3号机组的领航员查尔斯·奥扎克,和5号机组,谁降落得离衢州更近一些?”

“5号机组是最早到达汪村集合的一批,但是3号机组降落的是离衢州最近的一批。”郑伟勇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实相告。得到答案的苏珊·奥扎克兴奋得像个孩子,举起双手激动地说道:“我赢了。”苏珊·奥扎克告诉记者,她和5号机组魏尔德·康特伯格外孙“打赌”谁的长辈在迫降中更靠近衢州,她很幸运地赢得了这次“赌约”。“我这次来,获得了更多细节。”

来到法克特墓地时,雨止转晴。铭刻碑上有合拢的羽翼,代表着不再起飞的飞机,而羽翼之下有一块包裹着3号机飞机残骸和一朵来自飞机失事地山谷的山茶花组成的“琥珀”,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向法克特铭刻碑献上鲜花。据了解,利兰·法克特是“杜立特突袭行动”最年轻的队员,在杜立特突袭行动结束返航途中坠机身亡,年仅21岁。“我的内心得到平静,我希望法克特的家人也能感受到,我们知道中国人民也爱他,会照顾好他。”苏珊·奥扎克说。

“在82年前的‘杜立特行动’大救援中,衢州人民倾囊相授,给予‘杜立特行动’队员最好的照顾。”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刘美远、苏珊·奥扎克表示,他们会讲好“杜立特突袭行动”衢州大救援故事和中国故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珍爱和平,在中美民间架起沟通桥梁,让血与火铸造的友谊代代相传。

(来源:柯城区局、柯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