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 别样“思政课”别样“圈粉”

发布日期:2024-05-20 14:08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宁波111.jpg

5月16日下午,在宁波籍烈士沙文求的母校上海大学,一场题为“在历史镜像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英雄”主题沙龙正在进行。两个小时,大家聚焦一件事:如何让红色教育在年轻一代中“圈粉”?

今年是宁波籍烈士沙文求诞辰120周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年轻干部组建“沿着先烈足迹前行”项目组,通过实地走访、史料挖掘、内核提炼、精神传承、事迹宣讲等方式,挖掘烈士事迹、弘扬烈士精神,以此丰富革命英烈红色教育“供给库”建设。

上海大学档案馆馆长卢志国在分享中提到,沙文求烈士于1925年考入上海大学,在求学期间,他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从一个进步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不同于战争年代的“觉醒”,在和平年代如何把红色教育讲深、讲透、讲活,让年轻一代记得住、传得开、悟得透,无论是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还是上海大学都动了不少脑筋,做了不少尝试——

在宁波,“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启动以来,已在全国推广开展,成立全国志愿联盟;“小红缨”红色故事宣讲队自2021年“成团”后,已发展成为青少年红色教育的一块品牌;革命英烈红色教育“供给库”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在上海,《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一书梳理60位曾在上海大学任教或求学的烈士校友的故事,激励年轻一代校友;从2019年开始,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与沙文求烈士家乡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开展“院地合作”,以此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2022年,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上海大学共建的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成立,其中很重要一项工作就是创新革命文物展示教育模式;创新多学科、国际化、沉浸式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扩展传播深度与广度……

即便如此,参与这次沙龙的专家、学者仍觉得可以做得还有很多。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志斌在分享中提到一位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穿越视频“那一年的春节,他们是在战斗中度过的”,既反思红色教育存在的不足,又欣喜形式的创新带来的巨大流量。

对此,上海大学武装部副部长赵俊深有感触:“现在关于红色教育的宣传做得确实很好,像一些明星参与到红色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吸引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同时他还结合自身经历“抛砖引玉”:“我儿子有一次在地上捡起一角钱硬币,他的同学觉得不理解,他说是因为硬币上有国徽,不能踩在脚下,我感觉还是很欣慰的”,把红色教育和家风、家教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润物细无声的“家常”打磨坚定信仰,让他倍受启发。

“红色教育+”也得到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杨小明的认同。他曾前后四次跑去塘溪,“有跟着红色实践团去的,也有去参加跑友的活动”,去了又去,既是因为当地绿水青山的吸引力,也是因为奔跑在校友沙文求曾奔跑过的山道上,倍感充满力量。

“每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经常带学生去塘溪,我总会说是去寻找力量根基。”杨小明感受到的力量,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亮也有感受。

在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吴铭看来,由沙文求烈士“牵线”而成的这次沙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同样是对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在听了大家的分享后,上海大学退役大学生,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庄照然颇为动情。他来自河南兰考,是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从小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知道伟大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通过这次主题沙龙,让他有了更深的思考,“年轻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英雄,沿着英雄的路走下去,如果能有新的开拓,就更好。”

据了解,这次主题沙龙也是“沿着先烈足迹前行”项目组成立后走访的第二站。此前,项目组在沙文求烈士的家乡鄞州区塘溪镇沙村举行“出征仪式”,并邀请沙文求烈士的外孙沙克做烈士故事的分享。

这次活动得到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宁波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大力支持,鄞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鄞州区塘溪镇人民政府积极参与。

(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