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 | 致敬!91岁抗美援朝老兵最后的“任务”是为他人送去光明

发布日期:2023-08-17 14:43 信息来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浏览次数:

8月16日上午9:50,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求是村抗美援朝老兵吕纯琪因病与世长辞。

2.jpg

当天下午,在至亲好友、区红十字会、径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一行人见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工作人员摘取吕纯琪老人的眼角膜。作为一名老兵,他完成了这光荣一生最后的“任务”。

“哪里需要就到哪去”“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三句话是老兵吕纯琪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践行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与使命的准绳。

“哪里需要就到哪去”

吕纯琪原籍东阳。1951年2月,国家号召抗美援朝,村庄上的青年纷纷响应、积极报名参军,他便是其中之一。批准入伍后,他随着部队乘车北上到达辽宁本溪,这是由浙江、安徽、山东三地新兵连组建的一个新兵营,训练了半个多月,由于前线战事吃紧,他和战友们被编入解放军第26军78师工兵营。从安东跨过鸭绿江后,部队白天隐蔽、晚上行动,只要看到敌人阵地发射信号弹,就预示着要发射炮弹打击,他们就停下隐藏躲避。因此,他们穿插行军走了将近一个月才到达朝鲜达平康机场附近,并迅速开展作战准备,挖坑道、筑工事,保后勤、守阵地。为了阻击敌人进攻,有时他们需要执行破坏要道口的任务,把道路炸出一个个的弹坑,用来迟滞敌人汽车、坦克的前行。然后又要迅速把路回填修好,保障志愿军作战部队车辆的通行。

在朝鲜期间,他经历两次生死。一次是由于严重缺水,班长便带着他们一行12人外出寻找水源,当经过一处被敌机投弹炸出的弹坑时,他们发现里面积攒着一坑泥水,于是他们一边警戒,一边用手捧着水喝。突然,班长发现头顶上空有12架敌机低空朝着他们飞过来,于是赶紧指挥大家分散趴下躲避。由于躲避及时,敌机并未发现他们,他们侥幸躲过一劫。另一次在他守护阵地时,敌机突然空袭,对着阵地进行轰炸,一枚炸弹投在距离老兵吕纯琪附近两米左右的位置,幸亏是个哑弹,没有发生爆炸。否则,当时就可能牺牲了。

1952年6月,老兵吕纯琪患上结核病,于是被送回国内治疗。治愈后,他被派往山东莱阳参加学习。1953年末,他复员回乡务农。1959年,他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宁夏边疆建设,远赴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白家滩林场,在大西北艰苦环境下,对沙漠荒地植树造林披绿。1962年,他回乡在浙江省桥工队工作,派驻到衢州参加桥梁建造工作,后落户在陶村桥大队(现为径山镇求是村)。期间担任大队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因为在基层治理工作的突出成绩,各类奖状与证书在他家里墙上挂得满满当当。1977年4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6月,他被评为杭州市政法战线积极分子并出席全市表彰大会。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在老兵吕纯琪家门前,“光荣之家”“党员之家”的门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老兵言传身教下,一家人互敬互爱、家风淳朴。退休后,他继续发挥着余热,甚至腿受伤时仍然坚持参加村里的主题党日活动,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老兵的院子里还有一处简易的升旗台,每逢国庆节,这位抗美援朝老兵都会举行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在自己家门口升国旗。他总是久久地凝望着那抹鲜红,回忆自己曾经那段峥嵘岁月。“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总是这么念叨着,用一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兵对党赤诚的爱和忠诚的誓言。

弥留之际,老兵吕纯琪心里最记挂的是最后一笔党费。“爷爷他们这一辈的老党员,真的是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刻入了骨髓,融入了血脉。这是爷爷的遗愿,临终前他再三叮嘱我,无论如何要把它上交组织,这是一个老党员对国家和党的赤子之心,我一定要圆他的心愿。”吕纯琪的孙女郑重地说。

“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早在2021年5月,在径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活动中,老兵吕纯琪向退役军人服务站提出捐献意愿,他说“我年纪大了,其他事情做不了了,唯有以后将眼组织捐献给国家,继续做点贡献”。为了说服家人们,老兵每隔几天就旧事重提,最终家人们被他的坚持和决心打动,终于松口答应。

不久后,老兵吕纯琪拿到浙江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捐献志愿书批复。“自签署捐献协议以后,老兵吕纯琪就一直心心念念这项批复,现在终于达成心愿了。”径山镇求是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曹双双说,她永远记住这样的场景: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胸前佩戴着金光闪闪的纪念章,庄重地接过志愿书,向工作人员鞠躬表示感谢,眼里闪着坚定的光芒。

吕纯琪老曾说:“相比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安享晚年已是幸事。现在能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老兵一路走好,向您致敬!

(余杭区局供稿)